朱复戡

作品数:91被引量: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侯学书陈硕彭作飚刘燕李颖更多>>
相关机构:徐州师范大学河北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艺术品》《艺术工作》《蒲松龄研究》《老年教育(书画艺术)》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书学的“富矿”——《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述评
《中华书画家》2025年第2期138-139,共2页李方红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就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联名上奏政府。翌年,清政府派遣三十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启近代中国留学运动序幕。在中国留学生团体中,不乏学习西方绘画的艺术家。这些留学西方的艺术家在归国后不仅带来了西方艺术的技艺,更为...
关键词:留学运动 书学 艺术潮流 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留学生 西方绘画 中西艺术 寻求突破 
“布衣书宗”朱复戡——以篆书系列临墓为视角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4年第8期5-25,共21页薛元明 
朱复戡是二十世纪书法篆刻史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传奇的性格塑造了传奇的经历,传奇的经历强化了传奇的性格。他从二十世纪初活到了二十世纪末——这是一个变化最为剧烈的时代。很难想象,他从最早的家境极其优越、纵横十里洋场,急速转...
关键词:二十世纪末 性格塑造 守规矩 特殊历史时期 印人 十里洋场 篆书 二十世纪书法 
朱复戡书法作品选登
《新华文摘》2024年第14期I0001-I0002,F0002,F0003,共4页朱复戡 
吴昌硕与朱复戡的篆刻交谊考
《荣宝斋》2024年第3期234-245,共12页陈艺双 
民国初期,篆刻界涌现出不少印学大家,或风格近似而形成流派,或戛戛独造而自成一家。在人才济济的印坛中,名声最大者莫过于吴昌硕。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号仓石,别号仓硕、老苍、老缶、大聋、苦铁、石尊者...
关键词:吴昌硕 晚清民国时期 破荷 戛戛独造 浙江省湖州市 民国初期 篆刻 印学 
先生之笔如利锥 千变万化皆天机——朱复戡绘画研究
《中华书画家》2023年第9期10-13,I0001,I0002,1,F0003,F0004,共9页齐开义 
近年来,朱复戡艺术研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但人们着眼点多在他的书法篆刻上,而对他的绘画成就和贡献则较少涉及。本文对朱复先生绘画艺术略作梳理和探研。
关键词:书法篆刻 绘画艺术 千变万化 朱复戡 着眼点 
朱复戡的篆刻思想与实践
《中华书画家》2023年第9期14-19,共6页唐存才 施之昊 
朱复戡1900年生于上海,其家族为明代宗室后裔,其父朱节铺(字景曙)曾与晚清大金石收藏家端方义结金兰。他6岁便在翰林王秉兰的教导下开始接触《说文》《石鼓》,朱氏过目不忘,故得“神童”之美誉。晚年朱复在自述《白头吟》中写道:“埋头...
关键词:思想与实践 收藏家 《说文》 
青铜纹样在朱复戡篆刻中的运用
《中华书画家》2023年第9期20-21,共2页陈康康 
近现代金石篆刻大家朱复戡是开创青铜纹样印化的先驱者,他通过精湛的篆刻技法,使青铜纹样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味与印面、印款、碑额、青铜、国画等艺术形式和谐共生,形式上取法商周古玺,用字与他风貌独出的金文书法相近,开辟了篆刻新风。
关键词:金文书法 装饰意味 青铜纹样 和谐共生 篆刻 形式美感 碑额 印款 
朱复戡重书秦刻石研究
《中华书画家》2023年第9期22-29,共8页王璨 
中国古代著名的碑刻,因原石毁,后人根据拓本重刻、翻刻者众多,秦始皇东巡七刻石,仅存琅琊台、泰山残石,《峰山》《碣石》《会稽》等久已不存,宋元人以辗转临辜之本重刻成碑,虽有“优孟衣冠之”(叶昌炽语),还是为后人一窥秦篆神韵提供了...
关键词:碣石 叶昌炽 琅琊台 刻石 优孟衣冠 秦始皇东巡 艺术瑰宝 
朱复戡《致巢丈书》探研
《中华书画家》2023年第9期30-31,共2页樊英民 
《致巢丈书》是朱复戡现存书札中年代较早者。全文是:十年前千里外得长者书,以旧拓阁帖见赠,幸何似焉!侄自得帖,晨夕浸淫,孜孜以还,未尝废离。其所以如此,欲以报长者情意之殷、相期之深也。比者所书,还乞海正,不审尚得一二不?侄别来故...
关键词:见赠 忧患余生 长者 
朱复戡年表
《中华书画家》2023年第9期32-68,共37页
1900年庚子清光绪二十六年1岁。农历八月二十九日生于上海。乳名阿兰,后取名义方,字百行,号静。世籍浙江鄞县梅墟,咸丰年间移家上海。父朱节铺,字景曙,号君随。母赵氏。祖父朱孝弘。
关键词:光绪二十六年 阿兰 浙江鄞县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