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化石

作品数:19被引量:77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王涛王宗起高联达朱怀诚闫臻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相关期刊:《地质学报》《生物进化》《地层学杂志》《广东地质》更多>>
相关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留学经费择优支持回国工作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武当山腹地晚古生代沉积与火山物质的识别:微体化石和锆石年代学证据被引量:3
《地质学报》2018年第6期1163-1175,共13页王刚 王宗起 武昱东 王东升 王涛 王嘉玮 张航 
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YK1701、K1615); 国家青年自然基金项目(编号:41402180)联合资助
普遍认为武当山为南秦岭前寒武纪基底,主要由新元古代武当群和耀岭河群构成,局部发育陡山沱组。野外路线调查查明,武当山黄龙-方滩地区岩石单元与区域上广泛分布的前寒武纪有序地层不同,具有明显"block-in-matrix"特征。进一步详细的微...
关键词:锆石测年 孢子化石 晚古生代 混杂岩带 武当山 
云南中泥盆世异孢植物大孢子
《生物进化》2016年第4期17-18,共2页
中泥盆世是陆生植物演化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陆生植物演化出异孢生殖行为,植物繁殖过程中产生的雄性和雌性配子体在这一时期首次产生了形态和数量上的分化。这一时期全球范围内发现的大孢子化石很少,总计有9种,而且主要发现于冈瓦...
关键词:植物演化 中泥盆世 云南曲靖 大孢子 孢子化石 冈瓦纳大陆 生殖行为 繁殖过程 
安徽南部地区浅变质地层孢子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
《地质通报》2014年第9期1267-1273,共7页高联达 王涛 王宗起 白玉岭 赵亮亮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14017201;12120114039501)
皖南地区广泛分布着溪口群浅变质岩地层,尽管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地层时代的归属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在皖南溪口群采集的43件样品中发现较丰富的陆生植物孢子(Spoers)20余属,50余种,其中具有地层意义的孢子有15属25种。这些孢...
关键词:皖南 溪口群 孢子 晚泥盆世 法门阶 
塔里木“东河砂岩”的沉积相分异和孢子化石新资料被引量:2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0年第3期193-204,共12页蔡习尧 魏玲 邓小杰 马冬晨 李越 
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KZCX2-YW-Q05-01;KZCX2-YW-1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2069;40532009)的支持;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设立专项研究课题资助
根据东河塘组的原始定义、井下孢子化石组合以及与下伏克孜尔塔格组和上覆巴楚组的相变关系,本文进一步论证东河塘组具有明显穿时性,并厘定了岩相的识别标志及其在塔里木板块的3种展示类型,即3段式、2段式与1段式。早海西期(或加里东期...
关键词:孢子组合 相分异 东河塘组 泥盆系 塔里木板块 新疆 
陆生维管植物的起源和辐射
《生物进化》2009年第2期14-14,共1页
最早的陆生有胚植物由绿藻演化而来,其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特征与苔藓植物相似,但是由于缺乏可石化的组织,这类植物的化石记录极少。而孢子化石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植物登上陆地很可能是从中奥陶世开始逐步发展的。
关键词:维管植物 陆生 辐射 起源 苔藓植物 化石记录 孢子化石 中奥陶世 
南秦岭西乡-石泉地区三花石群白勉峡组中泥盆世孢子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被引量:4
《地质通报》2009年第4期403-411,共9页高联达 王宗起 王涛 姜春发 闫臻 闫全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602026);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0611807、121201071181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6BAB01A11)资助
陕西汉南三花石群和西乡群的时代仍存很大争议。在陕西西乡地区三花石群白勉峡组灰色、灰黑色砂板岩中发现较丰富并具有时代特征的陆生植物孢子(spores)22属40余种。其化石组合大致可与中国华南、西南和西秦岭中泥盆世孢子带比较,亦可...
关键词:南秦岭 西乡群 三花石群 白勉峡组 孢子化石 中泥盆世 
北山霍勒扎德盖石炭系扫子山组岩石地层及古孢子化石特征被引量:3
《甘肃地质》2008年第2期19-23,共5页魏海峰 张国英 
甘肃北山北部霍勒扎德盖地区,分布着一套火山—沉积地层,对其进行岩石地层、区域对比及地层年代等方面的研究,划归扫子山组,并依据组内岩性差异划分为4个岩性段。该组的确定对研究哈萨克斯坦板块南缘地质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甘肃山 石炭纪 扫子山组 古孢子化石 地层特征 
甘肃省文县石坊群孢子化石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年第3期240-244,共5页王瑶培 刘继庆 苏春乾 王彦学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I48E019011;I48E019012)
在测制甘肃文县地区石坊群地层剖面中发现了孢子化石,共计14个属,56个种,将其与贵州独山、都匀地区的早、中泥盆世孢子化石组合对比,发现组合特征基本一致。因而确定了石坊群地层时代属早、中泥盆世,为石坊群地层划分、时代确定及地质...
关键词:孢子化石 石坊群 地质意义 甘肃省 
河南西峡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中发现泥盆纪孢子化石被引量:13
《地质通报》2006年第11期1287-1294,共8页高联达 王宗起 王涛 闫全人 闫臻 李秋根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200313000057)资助成果。
在河南省西峡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粉砂质板岩中发现丰富的陆生植物孢子(Spores)、少数疑源类(Acritarchs)和极少数几丁虫(Chitinozoa)化石。该化石孢子组合可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和西秦岭中泥盆世早期孢子组合比较,亦可与西欧和北美...
关键词:河南西峡地区 二郎坪群 孢子 中泥盆世 
甘肃靖远、景泰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群被引量:7
《古生物学报》2005年第2期175-202,共28页吴秀元  王军  张宜  I.M.STEVANOVIC-WALLS  H.W.PFEFFERKORN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ECX 2 SW 1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0102002;40321202)资助课题
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区石炭纪地层发育,动植物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海陆交互相石炭系的重要地区。臭牛沟组系袁复礼(1925)所建,标准地点在甘肃武威西南35 km的臭牛沟,据其中的腕足类和珊瑚化石的研究,确定其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期(Visean)。...
关键词:早石炭世 植物群 景泰 臭牛沟组 sp. 植物化石 下石炭统 海陆交互相 地层发育 河西走廊 甘肃武威 珊瑚化石 泥质页岩 泥炭沼泽 下伏地层 孢子化石 上覆地层 牙形石带 贵州罗甸 腕足类 孢子带 石炭纪 祁连山 石炭系 泥灰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