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社

作品数:210被引量:9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江琼黄艳芬史挥戈张婷婷张登林更多>>
相关机构:皖西学院合肥学院北京鲁迅博物馆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社会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中的鲁迅与邵飘萍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73-77,共5页张毅 郭汾阳 
著名革命烈士邵飘萍与鲁迅先生是二十年代北京舆论界、文化界的两枝如椽大笔。在1926年4月邵飘萍“以身殉报”之前,两人曾在新文化运动和北方国民革命高潮中有过接触。考其交往,鲁迅与邵飘萍有反帝、反封建军阀的相濡以沫的战友关系,亦...
关键词:邵飘萍 《鲁迅全集》 京报 《莽原》 新文化运动 周刊 孙伏园 狂飙社 惨案 未名社 
台静农著述年表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54-67,共14页严恩图 
小引台静农,原名台传严,字伯简,1902年11月23日(农历10月24日)出生于安徽霍邱叶集镇。1990年11月9日,因患食道癌久治不愈,逝世于台北台大医院。 1922年夏,与林如稷等文艺爱好青年,发起组织文艺社团《明天社》,开始文学创作。1925年8月,...
关键词:台静农 乡土小说 未名社 林如稷 建塔者 蜀道 短篇小说集 洪范 卷第 明天社 
鲁迅先生与“安徽帮”——关于高长虹一伙攻击鲁迅与未名社的一桩公案
《江淮论坛》1981年第4期30-33,共4页李霁野 
前些天,安徽一位同志远道来访,我本应当觉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符合圣人之道才是,不意我所感觉到的“不亦乐乎”却另是一种滋味。但我是很重视乡情的人,前些年家乡报纸的一位编辑同志约我写点有关故乡的文字,我写了几首诗应...
关键词:鲁迅 高长虹 安徽 圣人 文字 家乡 公案 台静农 《莽原》 鲁迅日记 
关于未名社结束情况再答客问被引量:1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1期50-51,共2页李霁野 
《关于鲁迅先生佚简答客问》在《中山大学学报》发表后,一些读者来信表示欢迎,认为基本上解开了一个疑团。但也有读者来信说,鲁迅先生的书信、日记中多处涉及未名社结束时的经济情况,如有可能,何不将情况写得具体明白,使人一目了然呢。...
关键词:鲁迅日记 台静农 鲁迅博物馆 开明书店 主要项目 版税 佚简 书信集 读者来信 清单 
关于未名社结束情况再答客问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6期56-57,共2页李霁野 
我所写的《关于鲁迅先生佚简答客问》在《中山大学学报》发表后,接到一些读者来信表示欢迎,因为基本上解开了一个疑团。但也有一些读者来信说,鲁迅先生的书信日记中多处涉及未名社结束时的经济情况,如有可能,何不将情况写得具体明白,使...
关键词:鲁迅日记 鲁迅博物馆 开明书店 台静农 版税 书信集 佚简 读者来信 朋友 文字 
从“烟消云散”到“云破月来”--《鲁迅先生与未名社》之一节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2期58-60,共3页李霁野 
一九二九年五月,鲁迅先生曾三访未名社,他并在《忆韦素园君》中说:“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从西山回寓后,先生在给景宋的信中,详细记述了这次会晤和谈话的情形。先生又于三十日夜一点半给景宋的信中说:“...
关键词:鲁迅日记 烟消云散 唐宋传奇 笑话 西山 心情 书信 母亲 外套 画像 
厘沙路和他的《绝命诗》——《鲁迅先生与未名社》之一节被引量:1
《天津师院学报》1977年第2期72-75,共4页李霁野 
鲁迅先生在一九二五年六月十六日所写的《杂忆》中说:“时当清的末年,有一部分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引起反应。那时,我所记得的人还有波兰的复仇诗人Adam Michiewicz,匈牙利的爱国诗人Petfi Sandor;飞...
关键词:菲律宾人 祖国 祖父 士兵起义 鲁迅 西班牙 教导 帝国主义 母亲 革命思潮 
别具风格的未名社售书处——兼记鲁迅先生三次访问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6年第4期23-28,共6页李霁野 
未名社一九二八年四月七日被查封,五十天后,我同另外一个朋友被释放。虽然有一个大学教授说,未名社再不结束,那就是太“不知趣”,我们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社不仅要存在下去,还要使它在可能范围内发展。鲁迅先生是同意我们的意见的,并于...
关键词:大学教授 师范学校 通缉令 政治部 朝鲜人 译稿 鲁迅日记 日本人 朋友 售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