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建设

作品数:505被引量:816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苗连营周叶中文正邦邹平学李先伦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郑州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法学评论x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公民意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促进与形塑被引量:9
《法学评论》2014年第4期46-55,共10页伍华军 
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08SFB2007)"我国公民意识及其培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民主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经验表明,民主制度和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依赖文明的政治制度,还必须辅助以健全的公民文化、丰富的政治实践来共同完成。因此,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公民个人,对政治权力运行和监督的介入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公民意识 政治认同 政治参与 宪政建设 
宪政建设的统合模式--超越“上/下”之争的第三条道路被引量:7
《法学评论》2011年第3期10-20,共11页苗连营 郑磊 
中国法学会2010年度部级法学研究重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理论研究》(CLS-B1002)的阶级性研究成果
"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道路之争,始终是观察中国宪政建设的一条重要线索。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是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现实选择和基本路径。然而,过分强调政府主导所带来的选择性建设、阶段论思维、单向度动力源等逻辑不足,以及...
关键词:宪政建设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统合模式 
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被引量:42
《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3-14,共12页苗连营 
司法部重点项目"宪政原理与中国法治特色研究"(编号04FB1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和谐社会的思想内蕴和宪政建设的精神旨趣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作为一种利益谈判与妥协机制,宪政使得任何利益主体或权力主体都不可能垄断利益资源、操纵决策过程,从而为实现社会的实质性和谐提供了根本的制度性支撑。民主参与无论是作为...
关键词:和谐社会 宪政建设 民主参与 利益衡量 
论消极法治和积极法治的互动与平衡被引量:3
《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3-12,共10页殷啸虎 朱应平 
本文提出了“消极法治”与“积极法治”这一对概念 ,通过对西方国家法治历史发展的分析 ,指出其经历了一个从消极法治到积极法治的过程 ,并考察了这两种不同状态的法治对宪政建设的作用 ,认为从法治进化的角度出发 ,实现两种法治的互动...
关键词:法治建设 法治发展 消极 宪政建设 国法 当代中国 家法 互动 推进 西方国家 
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宪政意义被引量:1
《法学评论》1993年第6期15-21,共7页童之伟 周叶中 
宪政亦称民主宪政,是指以宪法为依据,以保障人权为宗旨,按照民主、法治原则和方法运作的政治形式。宪政受经济体制的强烈影响。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最大弊病是国家用行政手段配置几乎一切社会经济资源、权力高度集中。在世界范围内历...
关键词:宪政意识 国家权力 宪政建设 公民权利 国家机关 国家机构 民主宪政 代表机关 行政手段 社会主义宪政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