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蜂

作品数:1449被引量:2612H指数:2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相关作者:杨大荣彭艳琼黄大卫徐志宏叶恭银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生物多样性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鸡嗉子榕传粉榕小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性二型及季节变化
《生物多样性》2024年第6期36-46,共11页谢华 杨培 李宗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60719,32160296,31760107);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2401AT070265,202401BD070001-111);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项目(YNWR-QNBJ-2018-131,YNWR-QNBJ-2019-123)。
生存与繁殖对生物体维持和延续种群数量稳定至关重要。表皮碳氢化合物具有维持昆虫水分平衡和信息通讯的双重功能,目前对于昆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如何权衡防脱水与保持化学信号可靠性的潜在冲突尚不清楚。本文以寄生于鸡嗉子榕(Ficus sem...
关键词:鸡嗉子榕 传粉榕小蜂 表皮碳氢化合物 性二型 季节适应性 
榕树繁育系统及榕小蜂资源利用塑造了榕小蜂群落
《生物多样性》2024年第3期59-73,共15页冯志荣 陈明波 杨小芳 王刚 董乙乂 彭艳琼 陈华燕 王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1527,31770463)。
物种–资源利用网络可以呈现不同物种在资源利用上的竞争、共享以及分化,可为从资源利用角度解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提供新的视角。昆虫群落一方面由群落内种间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决定,也受寄主植物生态特征的影响。通过寄主生态特征解释物...
关键词:物种–资源利用网络 昆虫–植物互作网络 网络指标 昆虫多样性 榕小蜂群落 
栉颚榕小蜂在雌花期榕果内产卵及主动传粉行为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2023年第5期47-55,共9页黄曼娟 汪雪敏 苗白鸽 彭艳琼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0487;32261123001);广州市生态园林科技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在雌雄同株榕树中,榕小蜂进入雌花期果后,既产卵于雌花子房繁殖后代,也同时为榕树传粉繁殖种子;而在雌雄异株榕树中,榕小蜂在雌果中传粉繁殖种子,在雄果中产卵繁殖后代,雌雄果内的繁殖任务各不相同。然而,在雌花期果内榕小蜂产卵和传粉...
关键词:栉颚榕小蜂属 产卵行为 主动传粉 聚果榕亚属 繁殖系统 行为差异 
榕树–榕小蜂互惠合作系统中的非对称性博弈被引量:3
《生物多样性》2020年第11期1324-1332,共9页杨丽媛 王瑞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00328);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JQ-369);浙江农林大学学校科研发展基金(2019FR028)。
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是自然界中目前所知道的关系最为紧密的互利共生系统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榕树–传粉榕小蜂之间互惠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竞争和对抗关系,例如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之间对公共资源的竞争、传粉欺...
关键词:协同进化 传粉欺骗 寄主惩罚 进化速率 军备竞赛 非对称性关系 
榕小蜂温度耐受性及其对种间共存关系的影响被引量:1
《生物多样性》2020年第10期1222-1228,共7页陈欢欢 李竹梅 唐利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60620,31260145);云南省科技厅项目(2017FG001(-051));云南省高校滇西昆虫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云教发[2019]57号)。
全球已知有约800种榕属(Ficus)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部分种类延伸至亚热带地区。温度是限制榕蜂共生系统分布北界的主要因素,也显著影响榕树及其榕小蜂的繁殖成功,其中榕小蜂对温度的响应更加敏感。榕小蜂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保...
关键词:榕小蜂 生理特性 温度耐受性 群落动态 
垂叶榕榕小蜂群落及种间互作网络季节动态被引量:1
《生物多样性》2020年第4期496-503,共8页董乙乂 彭艳琼 王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0418,31770463);云南省基金(2016FB050);中国科学院“一三五”规划(2017XTBG-T01)。
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有关物种的数量和组成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知之甚少。揭示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对于理解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
关键词:榕树–榕小蜂 昆虫群落 生态网络 季节动态 种间互作 
榕树种间杂交研究进展被引量:1
《生物多样性》2019年第4期457-467,共11页黄建峰 徐睿 彭艳琼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00313;31672373);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杂交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方式和新物种的重要来源,在植物界普遍存在,但在不同植物类群中的发生率差异很大。高度专性传粉体系中,宿主植物和传粉者经历长期协同进化,形成远高于其他物种的互利共生机制和合子前生殖壁垒,被认为不太可能发生...
关键词:榕树 种间杂交 宿主转移 隔离 传粉榕小蜂 
榕–传粉榕小蜂非一对一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生物多样性》2018年第3期295-303,共9页黄建峰 徐睿 彭艳琼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2373)
榕–传粉榕小蜂系统是研究动植物专性互惠共生关系的经典体系。早期形态学研究认为它们之间遵循一对一原则,即1种榕树只有1种榕小蜂为其传粉,而1种传粉榕小蜂也只能在1种榕树上繁殖后代。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报道了越来越多非一对一共...
关键词:榕树 传粉榕小蜂 一对一原则 隐存种 传粉者共现 共享传粉者 
同种榕小蜂在木瓜榕两种地理型上的繁殖及传粉特征被引量:1
《生物多样性》2012年第4期437-442,共6页杨培 李宗波 彭艳琼 杨大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4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31100279)
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的共生关系常被认为是专一性的,但该系统中有些榕小蜂可在不同种榕树或者同种榕树的不同亚种、变种和地理型上产卵和传粉。探讨榕小蜂在不同寄主中的繁殖和传粉特征,有利于理解非专性榕蜂系统形成的过程及稳定机制。...
关键词:榕树 榕小蜂 繁殖 传粉 auriculata-form oligodon-form 
榕树–榕小蜂协同进化中的非对称性相互作用及其集合种群效应被引量:1
《生物多样性》2012年第3期264-269,共6页路程 耿宇鹏 王瑞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408; 31000112);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CD104);西部之光;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专项(KSCX2-EW-Q-9)
在协同进化研究中,传统观点认为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对称性的,在进化过程中将形成一个稳定的均衡状态或进化稳定策略。然而,近来的观测和实验数据表明,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可能存在非对称性相互作用,而且这种非对称性可能造成集合种群效应...
关键词:集合种群效应 传粉小蜂 非传粉小蜂 互利共生 非对称性 惩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