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情结

作品数:48被引量:2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方鹤臻祁丽岩翟文铖边菊平张淑云更多>>
相关机构:曲阜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发现》《百家评论》《绥化学院学报》《东西南北》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庆阳市科技计划项目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浓得化不开的都市情结——邱华栋新都市小说表意文化内涵探析被引量:2
《百家评论》2016年第6期112-118,共7页杨新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都市小说研究"(项目批准号:13YJA751059)阶段性成果
邱华栋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极为重要的都市小说创作主体之一,其都市小说往往采用由浅层扫描到深层勘探的方式表现市民生存与生活样态及其各自的现代性特质。他既侧重呈示都市生活之表象,又侧重向都市生存实质的逼近;既擅长捕捉市民生...
关键词:新都市小说 邱华栋 文化内涵 都市情结 20世纪90年代 表意 生活样态 创作主体 
从《波西米亚女郎》解读薇拉·凯瑟的乡村一都市情结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5年第4期137-138,共2页王阳阳 
《波西米亚女郎》是薇拉·凯瑟早期的代表作。小说揭示出物质化文明进程和工业化渗透对乡村和人性带来的影响,同时折射出凯瑟对乡村—都市的复杂情感:既无法割舍与土地的血脉联系,又向往都市。
关键词:物质化 工业化 乡村—都市 
论现代生活陶艺的都市情结
《美与时代(城市)》2014年第9期113-113,共1页曾晶 
通过对现代生活陶艺“人性化”、“个性化”、“形式美”三大时代特征进行分析。通过论述都市生存意识、生活理念、审美消费等现代都市生活的特点来阐述现代生活陶艺的都市情结。
关键词:生活陶艺 都市情结 审美消费 
我的都市情结
《中华儿女(海外版)(书画名家)》2013年第9期19-21,18,共4页马波生 
主持语:马波生的城市水墨画和那些追求水墨自然之趣的城市山水画家有所不同,他采用的是书写性的墨法,即省略轮廓线的空勾,通过渲染增强城市建筑层层叠叠的厚重感与错落感。一方面,他讲究用笔的笔性、笔意和笔韵;另一方面,在用墨渲染这...
关键词:书写性 墨法 用墨 山水画家 城市景观 马波 光影效果 水墨作品 中国美院 小说故事 
安居市中心——市中心 福州人永恒的都市情结
《东南置业》2012年第11期10-15,共6页林赛贞 鲁丽(摄影) 
“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荫榕叶中出。”《旧唐书》一句诗词,道出了福州鼓楼区繁华的生活。春去秋来,变幻的是沧桑的历史岁月,不变的是都市的繁华依旧。放眼全球,无论市场如何变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市...
关键词:市中心 都市 福州 安居 鼓楼区 
《玄怪录》的都市情结
《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103-105,共3页张岗 
2011年庆阳市科技计划项目(RK2011-5);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目(2012-6)
唐传奇专集代表作品《玄怪录》,虽以记录精灵粉怪、嗜奇记奇为主,但作者牛僧孺一生科举入仕、宦海沉浮的都市经历,使他在这部志怪小说中,把以长安、扬州为代表的唐代都市作为小说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勾勒都市风貌、书写都市印象、抒发...
关键词:《玄怪录》 唐代 都市情结 
新感觉派的影像式小说——评李今的《新感觉派和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年第5期142-143,共2页胡钉 
李今在《新感觉派和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文中详细论述了新感觉派在女性形象对电影技巧的借鉴,深入分析了好莱坞传统电影对新感觉派题材内容乃至小说整体范式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李今观点的理论意义和合理性,探讨了小说中女性形象...
关键词:新感觉派 文化语境 都市情结 影像式小说 
论当代中国画都市题材创作中的都市情结的表达
《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年第3期217-217,共1页华娜 张诗凤 
当代都市题材中国画作为“笔墨当随时代”的现实主义美学观的体现,已成为当代中国画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的艺术家基本上都生活在都市中,他们对都市生活有一种特殊的体验和理解。他们用不同的视角观察社会,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中国画都市题材 都市情结 表达 
刘呐鸥小说的都市情结与反都市情结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年第2期82-82,共1页方鹤臻 
刘呐鸥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它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创作了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本文结合刘呐鸥的个人经历和小说作品,从都市意识出发,分析了刘呐鸥和他笔下的摩登都市人所体现出的都市情结和反都市情结,为了解刘呐鸥的创作心理...
关键词:刘呐鸥 都市情结 反都市情结 都市意识 
无法割舍的都市情结——上海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年第1期65-66,68,共3页彭海涛 
从1933年到1942年细数萧红的创作也只不过十年时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萧红以惊人的创作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财产。萧红在开始创作之初就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在上海两年的生活给萧红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题...
关键词:都市文化 商业化 乡土小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