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内变形

作品数:44被引量:539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施炜赵衡张进何登发张北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地质科学》《地球科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科学技术与工程》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青藏科考“资源能源现状与远景评估”研究进展:前言
《岩石学报》2025年第2期351-361,共11页秦克章 曹明坚 赵俊兴 吴福元 多吉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2019QZKK0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855102)联合资助。
青藏高原总面积约250万km^(2),是我国矿产地质研究与勘查程度最低的区域。青藏高原及周边经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的长期复杂演化以及板块碰撞和陆内变形,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发育多条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的蛇绿混杂岩带...
关键词:矿产地质 板块碰撞 弧火山岩 原特提斯 古特提斯 陆内变形 远景评估 矿产资源 
武陵山褶皱-冲断带地壳结构与形成机制
《地质通报》2024年第11期2062-2076,共15页李珂 张永谦 张大魏 徐峣 张文文 徐志伍 严加永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江南造山带东段成矿系统结构调查》(编号:DD20243504);《江南造山带东段成矿系统与找矿预测》(编号:DD20240079);《地质调查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编号:DD20230607)、《深部地质调查》(编号:DD20230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川东—武陵山地区深部结构与陆内变形机制研究》(批准号:42074099)。
武陵山褶皱-冲断构造带位于扬子块体东缘,是华南地区最典型的由陆内挤压作用形成的重要线性构造带,了解其地壳结构与变形机制对于进一步深化认识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在综合多种地球物理成像、构造地质分析和数值、物理...
关键词:川东-武陵山 褶皱-冲断带 陆内变形 地壳结构 壳内滑脱层 
西秦岭造山带晚中生代-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被引量:2
《科学通报》2024年第18期2568-2586,共19页张逸鹏 张培震 王岳军 许斌斌 王伟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30301,42302237,42272248,42272247);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901);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创新团队建设项目(311023002);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22A1515011895,2021A1515110288)资助。
晚中生代以来,东亚大陆处于太平洋和特提斯构造域多向汇聚的叠加区域,其陆内变形过程与陆缘板块的俯冲和碰撞作用紧密相连.西秦岭造山带位于中国大陆中部,是理解东亚大陆内部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区域.在对西秦岭造山带晚中生代-...
关键词:中央造山带 西秦岭造山带 陆内变形 应力反演 古构造应力场 
北山-阿拉善晚新生代变形的特征与机制被引量:1
《地学前缘》2023年第5期334-357,共24页张进 张北航 赵衡 云龙 曲军峰 王振义 杨亚琦 赵硕 
中国地质调查局三级项目(DD20230217,DD2022164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2224);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KYZD202309)。
北山-阿拉善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部,新生代晚期受控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陆内变形,是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应力传递区,是研究印度-欧亚碰撞远程效应的关键地区。北山-阿拉善地区晚新生代变形区别于中亚造山带西段的天...
关键词:北山-阿拉善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陆内变形 变形机制 
陆内走滑断裂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
《地质论评》2023年第S01期73-75,共3页李竞赢 杨明慧 田刚 陈杰 
为探求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区块走滑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储集和运移的控制作用,本研究基于大牛地区块约2000 m^(2)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提取多种地震属性,择取断裂表征效果较好的相干和倾角属性指导断层解译。本研究首次...
关键词:陆内变形 走滑断裂 断裂活动性 碳酸盐岩 
中亚造山带中部大型韧性走滑双重构造的形成、机制与涵义被引量:3
《矿产勘查》2023年第4期519-540,共22页张进 曲军峰 赵衡 张北航 赵硕 张义平 惠洁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221646,DD202302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2224)联合资助。
大型走滑双重构造是造山带中重要构造,它可以发育于造山带演化的不同阶段,同时也是陆内变形的重要方式。大型走滑双重构造的形成具有特殊的边界条件,在不同类型造山带演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然而目前还缺少足够的认识。中亚造山...
关键词: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韧性走滑双重构造 中亚造山带 阿拉善 陆内变形 构造继承 
吕梁隆起中段冲断构造解析被引量:1
《地质科学》2023年第1期248-258,共11页石婧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科技攻关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奥陶系构造沉积演化、成源机制与勘探新领域”(编号:ZDZX202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关键工程技术基础研究”(编号:U19B6003)资助。
吕梁隆起是认识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窗口,对于克拉通的形成、保存与演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目前对于吕梁隆起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特征的研究仍然偏弱。本文对吕梁隆起中段核部吴城镇白马仙洞一带的构造进行解析,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建立了东...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 吕梁隆起 构造演化 断层相关褶皱 陆内变形 
中国北方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研究进展被引量:2
《地球学报》2022年第6期858-874,共17页李智超 施炜 熊小松 吴国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774114;41590863;41574093);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DD20190011;DD20179342;DD2016008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编号:2016YFC0600302)联合资助。
推覆构造是陆内构造变形中地壳缩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记录盆山结合带-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的重要载体。中国北方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及周缘地区,分布了多个逆冲推覆构造带。本文通过对这些推覆构造相关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等资料的...
关键词:陆内变形 推覆构造 东亚多板块汇聚 晚中生代 中国北方 
华南印支期变形格局及多陆块围限模型被引量:9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22年第3期399-415,共17页王岳军 王洋 张玉芝 钱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集成项目(U1701641);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018B030312007)联合资助。
三叠纪(印支期)是华南陆块构造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是奠定华南及东亚地区基本构造格局的关键时期,因此阐明印支期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揭示华南腹地造山作用的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合了华南地区野外构造解析及热...
关键词:三叠纪 陆内变形 华南陆块 构造样式 热年代学 多陆块围限 
川东——武陵山地区的深部结构与陆内变形机制初探被引量:4
《地球物理学进展》2021年第6期2423-2432,共10页张永谦 严加永 李春麟 徐峣 徐志伍 刘振东 赵金花 陈淼 张文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4099,41574082,4180409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012,DD2016008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600201)联合资助。
川东—武陵山地区位于华南大陆西部,远离板块边缘,区内发育有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系,且变形后未经历强烈的岩石圈伸展和岩浆作用改造,是研究陆内挤压变形过程与机制的理想场所.本文总结了针对川东—武陵山地区的构造地质和地球物理探测...
关键词:川东—武陵山 陆内变形 地壳结构 地球物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