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淫

作品数:1668被引量:832H指数:1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赵军裘新民朱和双熊伟徐松林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高水平特色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法制与社会(旬刊)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新型网络组织卖淫案件实务研究——以吴某组织卖淫案为例
《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年第17期38-39,共2页唐敏芳 徐思诗 
笔者根据近期办理的一起利用互联网组织卖淫的案件:主犯吴某雇佣客服人员、现场接待人员、司机等人员,先后在多处租赁房屋,通过招募、纠集方式组织卖淫女进行卖淫活动。该案实施的时间跨度长、场所多变、涉案成员众多,在侦办其他涉案人...
关键词:互联网 组织卖淫 零口供 
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浅析“手淫”“胸推”两种色情服务是否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卖淫”
《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年第10期49-50,共2页周琪然 
"手淫"和"胸推"是两种被大众广泛认知的色情服务行为,而这两种行为已经被《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认定为行政法意义上的"卖淫"行为了,但是,理论和实务界对于上述两种行为是否能够被纳入刑法的"卖淫"范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手淫"和"胸...
关键词:“手淫” “胸推” 刑法范畴 “卖淫” 传播性病 
组织与协助组织卖淫罪的区分探究
《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年第3期213-214,共2页何双龙 
组织卖淫罪与协助组织卖淫罪同属于我国刑法中的一种卖淫罪法规,二者同样是妨害社会秩序的罪名。当前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国人对法律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主要通过对组织与协助组织卖淫罪的区分探究,希望可以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组织 协助 卖淫罪 
卖淫嫖娼收容教育类案例法理分析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9年第19期55-56,共2页马时婕 
我国目前对收容教育制度的实施效果不容乐观,社会公众对这一制度也多有诟病,认为其不符合当代法治精神。北大法宝中收录的卖淫嫖娼收容教育类行政诉讼案件共20个,这些案例间共性和差异性并存,通过对涉及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可以得...
关键词:卖淫嫖娼 收容教育 人身自由 行政强制措施 合宪性审查 
介绍卖淫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8年第25期60-60,64,共2页唐丽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介绍卖淫行为在实践中的常见多发,该类介绍行为的刑法规制出现了一些理论分歧和司法障碍,比如刑法规制的合理性、介绍卖淫罪既遂的标准、介绍卖淫行为与介绍嫖娼行为的关系等。加强对介绍卖淫行为刑法规制问题的研究具...
关键词:卖淫 介绍卖淫 既遂 介绍嫖娼 
论卖淫犯罪的立法完善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8年第4期244-245,共2页蔡永成 
刑法关于卖淫犯罪的一些条文规定上不甚完善和合理,对司法适用带来一定的困扰。组织卖淫罪和强迫卖淫罪应一罪一文,单独设立;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协助组织卖淫罪、引诱幼女卖淫罪的罪名;引诱他人卖淫罪的规定应与行政法相协调。
关键词:卖淫 犯罪 立法 
“明星嫖娼事件”的法律解析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7年第10期57-58,共2页张金明 
卖淫、嫖娼是国家法律严肃禁止的行为。影视明星的涉黄违法行为更具有传播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明星嫖娼予以收容教育的是非曲直、违法与犯罪问题的争论不绝于耳。
关键词:卖淫 嫖娼 收容教育 违法 犯罪 
论性自主权的制约与保障——以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死刑废除为例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年第14期70-71,77,共3页郭珊 王心仪 彭彦钧 卢佳旺 
2015年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活动资助项目
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德礼教影响,中国文化延续下来的无一例外是对性的严格规范和制约,我国刑法对涉及性自主权的罪名更是苛以重刑。但《刑法修正案(九)》通过,废除了组织卖淫罪与强迫卖淫罪的死刑量刑情节,这意味着我国对性自主权的认...
关键词:性自主权 死刑废除 侵权责任 
论收容教育制度的废止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年第2期43-44,共2页张笑荷 
2015年度河北大学国家治理法治化研究中心资助课题项目(2015GJZLFZH016)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特定历史时期,收容教育在治理卖淫嫖娼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人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劳动教养制度被废除后,要求废止收容教育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从收容教育制度本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等方...
关键词:收容教育 卖淫 嫖娼 废止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案件中的适用——对一起组织卖淫案引起的思索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年第31期52 55-52,55,共2页张涵刚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指刑事司法过程中,在认定犯罪时,不仅要求犯罪人的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相当严重的危害或威胁,而且要求犯罪人有刑事责任能力和主观罪过(故意或过失);不然,就不可能构成犯罪或者构成其他的犯罪。
关键词:刑事犯罪 刑法 主客观相统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