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教士

作品数:512被引量:592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高黎平赵艾东陈才俊王以芳王建平更多>>
相关机构: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留学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基督宗教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游走在两种对话方式之间——刍议明清天主教耶稣会及近代新教传教士入华所引发的中西对话
《基督宗教研究》2020年第2期-,共18页林孝斌 
明清之际的天主教耶稣会与近现代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中西之间发生两次历史性的文化对话。第一次对话以"利玛窦规矩"为开端,其对话主线从"自省—自觉"向"教化—征服"转变,由此引发了"礼仪之争"与各类"教案"。第二次对话的主线从"教化...
关键词:耶稣会 美国传教士 自省-自觉 教化-征服 对话方式 
以日为仇敌: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地区美国传教士的境遇及其对战争的观察
《基督宗教研究》2019年第2期144-162,共19页王淼 
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地区美国传教士亲历了战争的爆发,最终和中国民众同样沦为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一员。美国传教士在战争开始后并未撤离中国,而是留在了战区,并积极从事救助中国难民的工作。他们对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予以严厉谴责,部分...
关键词:美国传教士 华北沦陷区 战时经历 
论美国传教士介入对华外交的影响——以卫三畏为中心的考察
《基督宗教研究》2018年第1期142-161,共20页黄涛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早期外交重点是亚太地区,对华商贸和基督文化传播是其重要标志。继此之后,是美国对华政治外交的诉求,而传教士充当外交官的做法使美国获得了对华外交的主动,并将晚清置于不平等地位上。卫三畏是典型的传...
关键词:卫三畏 美国传教士 对华外交 中美关系 
论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的现状
《基督宗教研究》2017年第2期292-305,共14页胡竞方 
关于基督教教育问题的研究,在中国大陆的起步较晚。关于'基督教教育'一词,我们所见最早的是马礼逊教育会的第六次年度报告,指出我们希望给予他们最完满意义上的基督教教育。1899年,谢卫楼发表题为'基督教教育'的专文,对其内容、特征、...
关键词:基督教教育 研究者 教会大学 中国教会学校 美国传教士 
文化冲突与融合——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转变
《基督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346-358,共13页左芙蓉 
美国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结束于20世纪50年代,自从第一位新教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Bridgman)来华,美国传教士与中国文化的接触就此开始。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自成系统,长期以一种独立的和富有特色的文化形态立于世界...
关键词:美国 中国 之林 文化 传教士 形态 
美国传教士与燕京大学
《基督宗教研究》2005年第1期290-305,共16页佟洵 汪开云 
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传教士和教会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与作用等重大问题已经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仅从燕京大学这一教会大学创建的历史以及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与其地位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北京大学校园,风光...
关键词:教育史 中国 传教士 地位 全国 燕园 建筑 教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