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死不救

作品数:691被引量:305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王岳黎宏李芬芳党晓慧聂长建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东商学院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水平特色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政府法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德国,见死不救会判刑
《政府法制》2017年第2期21-21,共1页青木 
在德国,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昏倒的病人被路人救助;车祸现场被陌生人自发保护,当事人被救出;发生歹徒作案时,有人奋不顾身……这些见义勇为的事,在德国法律中有详细的规定,任何人都有义务参与。而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
关键词:德国 见死不救 判刑 法律责任 见义勇为 陌生人 当事人 病人 
国外的“见死不救罪”
《政府法制》2014年第32期45-45,共1页一鸣 
美国 美国有两个法律是要求和鼓励人们助人为乐的,分别是《救援责任法》和《善行法案》。《救援责任法》规定了特殊关系人之间的责任,比如消防人员、急救人员有责任救助危境中的公众,配偶之间互相救援,父母子女之间的救援,还有相...
关键词:见死不救罪 国外 助人为乐 消防人员 父母子女 普通百姓 责任 救援 
国外法规为行善者“撑腰”
《政府法制》2013年第12期29-29,共1页文摘 
法国:见死不救者可获罪 法同2002年修订的《法周刑法典》规定:“任何人能立即采取行动阻止侵犯他人人身之重罪或轻罪发生,这样做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并无危险,而故意放弃采取此种行动的.处5年监禁并扣7.5万欧元罚金。”这项规定俗...
关键词:见死不救罪 行善 法规 国外 刑法典 第三人 轻罪 重罪 
中国刑法学泰斗、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高铭暄见死不救入刑时机尚不成熟
《政府法制》2012年第8期11-11,共1页
见死不救,该不该入刑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刑法》修正过程中,立法者对此问题一直有所考虑,刑法界也曾有过激烈讨论。见死不救从道德层面而言,肯定是有违良心,应该受到谴责的。但从法律上来讲,要把见死必救作为一种义务,上...
关键词:刑法学研究会 见死不救 中国法学会 名誉会长 成熟 高铭暄 道德水平 《刑法》 
两个小偷的“见死不救”官司
《政府法制》2012年第4期40-41,共2页阿峻 世威 
结伙盗窃遭遇坠井,“望风者”慌忙逃走 李光辉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家住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番田镇。李光辉有个好朋友叫郑大成,同样是20来岁,家住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招贤乡。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上网打游戏,时常打得天昏地暗...
关键词:见死不救 官司 小偷 焦作市 河南省 李光 温县 盗窃 
见死不救在国外
《政府法制》2012年第2期47-47,共1页新华 
“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行为,国外是否也存在路人冷漠或救人反被讹赖的现象?其他国家又如何从法律法规方面对民众进行引导与约束?调查后发现,不管是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还是韩国、泰国等东方国家,见义勇为...
关键词:见死不救 国外 “见义勇为” 社会行为 法律法规 价值观 
法律真的管不着“见死不救”吗?
《政府法制》2011年第34期22-24,共3页李国民 
小悦悦事件引发舆论追问10月21日零时32分,两岁大的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永远停止了呼吸。这个几分钟内连遭两辆车无情碾轧的孩子,终究未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小悦悦走了,那段记录惨剧全程、见证人性善恶的视频却永远留下了:画面...
关键词:见死不救 法律 广州军区 面包车 
多国立法避免见死不救
《政府法制》2011年第36期31-31,共1页梅舟 
西方国家法律虽然也存在漏洞,但对见义勇为行为总体上还是具有较为明显的鼓励和保护力。西方法律体系中有一个术语叫"撒玛利亚好人法",特指各种对见义勇为者予以保护的法律。"撒玛利亚好人"的典故源自《圣经》,比喻见义勇为、乐善...
关键词:见死不救 见义勇为行为 立法 国家法律 见义勇为者 法律体系 《圣经》 玛利亚 
德国医生见死不救要受罚
《政府法制》2011年第30期36-36,共1页青木 
我的好朋友尼古拉斯,在法兰克福市立医院做心内科医生,一个月前,他准备乘火车前往慕尼黑。然而,就在他即将登上火车的那一刻,突然站台广播说,有乘客突发急病,急需医生处理。出于职业本能,他立刻掉头奔向病人所在的候车厅。病人...
关键词:内科医生 见死不救 德国 急性心肌梗死 法兰克福 尼古拉 慕尼黑 火车 
古代如何处置见死不救被引量:1
《政府法制》2009年第12X期8-8,共1页朱丽 
中华民族是一个正直、勇敢的民族,弘善抑恶、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援助的人道主义精神千百年来已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扎下了根,我国古代社会许多见义勇为的事迹,历经多年仍广为传颂。然而。
关键词:见危不救 古代社会 见义勇为者 《唐律疏议》 《大清律例》 倍赃 正赃 人道主义精神 《宋刑统》 心灵深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