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家

作品数:870被引量:181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金磊楼庆西李白薇张春祥武辉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纵横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天安门广场与中山公园是怎么来的
《纵横》2017年第12期40-42,共3页陈义风 
朱启钤(1872-1964),政治活动家,古建筑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古代建筑修整所顾问。1914年,他在兼任京师市政督办期间,开辟了北京第一个市民广场(即后来的天安门广场),发起了影响全围的著名...
关键词:天安门广场 中山公园 全国政协委员 政治活动家 文史研究馆 建筑学家 古代建筑 朱启钤 
北平解放前后的梁思成
《纵横》2012年第12期40-45,共6页林楠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政治活动家梁启超的儿子,他童年时代即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中国古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兴趣,并培养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意识。
关键词:梁思成 解放前 北平 爱国主义意识 政治活动家 建筑学家 代表人物 中国 
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治学的四个支点(四)——破解古画中的建筑密码
《纵横》2012年第9期53-57,共5页窦忠如 
对一代建筑巨匠梁思成先生的家学渊源与煌煌著述稍有了解之人,不能不对其言必有据,且善于分析比较的治学方法深表感佩。而直接师从梁思成先生长达十年之久的罗哲文,在这方面得到了恩师的言传身教,如通过考证传世书画解析古代建筑形...
关键词:建筑学家 治学方法 罗哲文 密码 古画 支点 家学渊源 言传身教 
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治学的四个支点(三)——诗词记史亦抒怀
《纵横》2012年第8期53-57,共5页窦忠如 
在中国营造学社时,林徽因曾教导罗哲文说:“你必须要学古文,读诗词,这对你将来有用处。”诚如斯言,罗哲文幼年就读私塾培养出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在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生卢绳来到学社后,...
关键词:古典诗词 罗哲文 建筑学家 支点 治学 林徽因 毕业生 建筑系 
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治学的四个支点(二)——笔墨春秋成追忆
《纵横》2012年第7期54-57,共4页窦忠如 
一位文化学者曾这样说: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任何人只要步入其中或者偶有涉足,都不会也不能更不忍拔腿离去,因为那种无限隽永的魅力使人永生享受不尽。当罗哲文将书法艺术运用到古建筑学术研究中时,便演绎出了...
关键词:罗哲文 建筑学家 追忆 春秋 笔墨 支点 治学 文化艺术 
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治学的四个支点(一)——古建筑摄影园里的耕耘者
《纵横》2012年第6期53-56,共4页窦忠如 
2012年5月14日23时52分,一位老人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他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最后一名社员,是“万里长城第一人”,是中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的倡议者,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倡议者,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
关键词:建筑学家 罗哲文 建筑摄影 世界遗产委员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建筑 支点 治学 
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红色蜕变(上)——梁思成与中共高层间的交往
《纵横》2012年第1期4-10,共7页
2012年1月9日,是伟大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辞世40周年的日子。目前,有幸聆听先生生前一些同事及学生们的深情回忆,再次感受到先生对于中华古建筑的疯狂痴爱,以及为了完整保护北京古城而发出的惊世浩叹和科学预见,更对他毫不动摇热...
关键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梁思成 交往 高层 中共 蜕变 中国共产党 建筑学家 
罗哲文: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征程中的“国宝栋梁”被引量:1
《纵横》2009年第11期50-56,1,共7页窦忠如 
2009年6月14日,在江苏无锡举行的第二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的颁奖典礼上,被誉为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征程中的“国宝栋梁”、85岁高龄的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被授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生成就奖。
关键词:文物保护事业 新中国 罗哲文 国宝 文化遗产保护 颁奖典礼 杰出人物 建筑学家 
梁思成、林徽因在昆明的日子
《纵横》2002年第12期44-46,共3页卜保怡 
云南昆明东北郊龙泉镇界内,有三个相邻的村庄:龙头村、棕皮营、麦地村。其中麦地村有一座“兴国庵”,占地十亩,殿宇虽不轩昂,却十分规整;殿外树林环绕,环境极为清净;大殿前庭院里四株桂花树,金秋时节清香四溢;四角配殿内天井里也是花木...
关键词:梁思成 刘敦桢 建筑学家 营造学社 林徽因 
永不泯灭的丰碑——建筑设计大师张镈的创作之路被引量:1
《纵横》2001年第4期51-55,共5页金磊 李沉 
三月的北京,春回大地,万象更新。随着新世纪第一次“两会”的召开,人民大会堂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地方。来过大会堂的人成千上万,而知道大会堂的设计师张镈先生的人却屈指可数。
关键词:建筑设计大师 民族文化宫 建筑师 建筑学家 人民大会堂 天安门广场 大礼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