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传递途径

作品数:51被引量:140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小红高瑞兰钱煦岱李清刚郑德先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中医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科院上海逆境中心研究团队 揭示一条连接细胞膜和叶绿体的信号传递途径
《湖北农业科学》2021年第7期F0003-F0004,共2页
2020年8月2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Rosa Lozano Duran研究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A Defense Pathway LinkingPlasma Membrane and Chloroplasts and Co-opted by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该研...
关键词:信号传递途径 微生物相互作用 植物细胞 中国科学院 研究团队 植物防御 病原体 
科院罗莎·洛萨诺-杜兰研究团队发现植物抗病信号传递途径
《农药市场信息》2020年第21期45-46,共2页张金平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员罗莎·洛萨诺-杜兰研究团队发现了一条连接细胞膜和叶绿体的重要信号传递途径,该途径在植物感受到病原体威胁后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应,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细...
关键词:信号传递途径 团队发现 杜兰 抗病反应 萨诺 科院 病原体 叶绿体 
资讯
《中国花卉园艺》2020年第18期14-15,共2页韩琼 辰山 华新 韩韵 陈林聪 
中科院植物研究团队揭示植物病原入侵途径本刊讯8月2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论文,掲示了一条连接细胞膜和叶绿体的重要信号传递途径。从细胞膜到...
关键词:信号传递途径 中国科学院 研究团队 入侵途径 植物病原 学术期刊 叶绿体 抗病品种 
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蔬菜》2018年第8期46-46,共1页
2018年6月30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组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万建民研究组分别以拟南芥为材料揭示了苹果酸介导PCD发生的重要机制,解析了PCD过程中叶绿体和线粒体之间的信号传递途径,首次提出并证明了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
关键词:程序性细胞死亡 中国科学家 植物 信号传递途径 中国农科院 死亡过程 PCD 苹果酸 
上海生科院发现植物免疫信号新传递途径
《实验与分析》2014年第6期5-5,共1页
11月20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王水副研究员和美国杜克大学董欣年教授合作发现植物免疫反应的一个新信号传递途径。
关键词:信号传递途径 植物免疫 上海 科学研究院 免疫反应 研究员 生物学 中科院 
野油菜黄单胞菌群体感应的跨界信号交流被首次发现被引量:1
《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8期124-124,共1页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根据自身分泌的信号分子的浓度感应细胞密度进而产生细菌群体行为的基因调控方式。由信号分子介导的信号传递途径不仅发生在细菌之间,也存在于真核生物与细菌之间。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
关键词:野油菜黄单胞菌 群体感应 信号分子 交流 信号传递途径 调控方式 群体行为 细胞密度 
野油菜黄单胞菌群体感应的跨界信号交流首次发现
《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第11期31-31,共1页刘刚 
群体感应是细菌根据自身分泌的信号分子的浓度感应细胞密度进而产生细菌群体行为的基因调控方式。由信号分子介导的信号传递途径不仅发生在细菌之间,也存在于真核生物与细菌之间。
关键词:群体感应 信号分子 野油菜黄单胞菌 交流 信号传递途径 调控方式 群体行为 细胞密度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引导下的放射治疗被引量:1
《实用医技杂志》2010年第12期1097-1098,共2页王鹤皋 
分子影像是指生物影像和功能影像,是一种非创伤性的影像技术。它与传统的解剖影像学不同,能清楚地显示肿瘤和正常组织的不同生物学途径和生理学特征。因此,分子影像学是一种能够看到分子靶点、信号传递途径和细胞表型空间分布的医学影...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 放射治疗 分子影像学 引导 信号传递途径 生理学特征 生物学途径 医学影像学 
Mrgs受体及配体在疼痛中的作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年第2期105-108,共4页张向锋 周培岚 宫泽辉 
关键词:受体选择性 疼痛调节 伤害感受神经元 脊髓背根神经节 配体 信号传递途径 NEURON 原癌基因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9年第9期644-646,共3页崔婷允 陈宝安 
bcr—abl编码蛋白属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其二聚体形式活性失控,导致自身及细胞内许多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激活多条信号传递途径,诱导细胞恶性转化和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等,从而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由于认识到CML的...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治疗 受体酪氨酸激酶 信号传递途径 细胞恶性转化 编码蛋白 激酶活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