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

作品数:1929被引量:10376H指数:5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黄明李友军吴金芝陈阜张海林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中国土壤与肥料》2022年第7期162-169,共8页陈婉华 袁伟 王子阳 周正萍 刘世平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肥料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秸秆还田养分高效利用机理”(2016YFD0200107);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盐碱地水稻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2015BAD01B03);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盐碱地水稻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BE2015337);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作物学”(2018-12)。
为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在水稻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对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进行测定。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免耕+全量秸秆还田(NTS)、麦耕稻免+半还田(RT1)、麦...
关键词: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水稻产量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4
《作物杂志》2021年第3期78-83,共6页周正萍 田宝庚 陈婉华 王子阳 袁伟 刘世平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200107);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D01B03)。
为探寻稻麦两熟区高产优质高效的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组合,从2001年开始,在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区进行田间连续定位试验。设置稻麦双季免耕与秸秆还田(NTS)、麦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NT)、稻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CT)、稻麦双季翻耕与...
关键词: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小麦 产量 品质 
长期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9
《中国稻米》2021年第3期17-20,29,共5页王子阳 陈婉华 袁伟 周正萍 刘世平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 200107);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D01B0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通过稻麦两熟制下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连续秸秆还田及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翻耕+秸秆不还田"(对照,CT)相比,"免耕+秸秆还田"处理(MTS)和"翻耕+秸秆还田"处理(CTS)改善了抽穗期水稻上3叶的氮素水平,显著提...
关键词:水稻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产量 品质 
耕作方式与接种根瘤菌对土壤肥力及豌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量:5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2期66-75,共10页曾长立 刘丽 田雪婷 戴希刚 宁婷婷 丁建军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D14B05);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250499145-14)。
以‘中豌四号’豌豆品种为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冬闲稻田上采用免耕和翻耕两种耕作方式,种植接种和不接种根瘤菌两个处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接种根瘤菌对培肥冬闲稻田肥力及豌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下种植接种...
关键词:免耕 翻耕 接种根瘤菌 冬闲稻田 土壤肥力 豌豆产量与品质 
东北春玉米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钾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玉米科学》2020年第6期142-147,共6页王晓慧 任英 曹玉军 魏雯雯 刘春光 王永军 韩喜国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D07B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1159)。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苗带紧行间松(MJ)、苗带松行间紧(MS)、全紧(QJ)和全松(QS)4种耕作方式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子粒重量及各器官钾含量、钾素吸收、积累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玉米单...
关键词:玉米 耕作方式 钾素吸收 钾素积累 子粒产量 
深耕结合秸秆还田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耕层薄化土壤理化性质被引量:68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年第2期276-284,共9页韩上 武际 李敏 陈峰 王允青 程文龙 唐杉 王慧 郭熙盛 卢昌艾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8YFD0300901);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1704e1002237);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0312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团队项目(2019YL044)。
【目的】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耕层变薄,直接深耕往往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在存在该类问题的土壤上,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实现在增加耕层厚度的同时维持作物产量,并提升土壤肥力。【方法】试验...
关键词:耕层厚度 耕作方式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团聚体 玉米–小麦轮作 
冀南平原盐渍化改造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研究被引量:13
《土壤通报》2019年第6期1434-1441,共8页高转琴 王丹 牛灵安 郝晋珉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D06B01)资助项目
本研究基于华北平原区的少耕培肥长期定位试验(1985年至今),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施用氮磷肥、不同耕作方式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极显著,...
关键词:长期定位试验 过氧化氢酶 土壤温度 施肥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对秸秆覆盖玉米田春播期土壤水热盐状况的影响被引量:10
《水土保持研究》2019年第3期265-268,共4页于庆峰 苗庆丰 史海滨 胡敏 张俊友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51539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9114);"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29B03);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资助项目(2012MS0303);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ZY12088);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7CXTD05)
为探究秸秆覆盖玉米田秋收后不同整地耕作措施对翌年春播期土壤水热盐状况及玉米出苗率的影响,试验设置免耕、少耕和旋耕共3个处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造成的秸秆覆盖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是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
关键词:秸秆覆盖 耕作方式 土壤含水率 土壤温度 土壤含盐量 出苗率 玉米 河套灌区 
耕作方式对红壤坡地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3期377-383,共7页郎凤莲 张晓云 李永贤 吴开贤 吴伯志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1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D06B04);云南省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16KJTX002)
【目的】探讨云南省石灰岩红壤坡耕地的主要耕作方式(旋耕、浅翻)和其他耕作措施(深翻、深松)在该地区的适宜性。【方法】选取云南典型的石灰岩红壤坡耕地,通过2年玉米种植大田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免耕、旋耕15 cm、翻耕20 cm、翻耕3...
关键词:红壤 坡耕地 耕作方式 深松耕 玉米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10
《安徽农业科学》2019年第10期64-66,69,共4页陈丽 马贤超 田宝庚 刘世平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200107);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D01B03);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BE2015337);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影响。[方法]利用扬州大学连续定位的稻麦两熟保护性耕作试验平台为主要技术,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轮耕1、轮耕2、翻耕秸秆全量还田、少耕秸秆半量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
关键词: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影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