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

作品数:1929被引量:10376H指数:5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黄明李友军吴金芝陈阜张海林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农业工程学报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适宜耕作模式提高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产量并改善土壤水肥状况被引量:4
《农业工程学报》2023年第18期82-91,共10页刘水苗 关小康 刘长硕 王艳丽 吴鹏年 高晨凯 李煜铭 乔毅博 赵志恒 邵京 于昊霖 王同朝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0125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1YFD1700903)。
为了探索黄淮海小麦生产适宜的耕作模式,该研究设计长期定位试验(2017—2022年)对比了简化耕作模式深耕(deep tillage,DT)、轮耕(rotational tillage,RT)和免耕(no-tillage,NT)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肥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RT处理显著...
关键词:养分   耕作方式 冬小麦 产量 土壤水分 
耕作方式与水肥组合对小麦-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被引量:5
《农业工程学报》2022年第13期95-104,共10页郭乙霏 张利平 王纲胜 尚瑞朝 张欢 祝志勇 王长仲 
全球环境基金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推广(主流化)项目(HB-C-2-10)。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最为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中国作为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家,实现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根本举措。该研究以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为研究区域,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例,通过对不同灌溉技...
关键词:灌溉 土壤 温室气体 碳氮排放 小麦-玉米农田 施肥量 耕作方式 
改进WHCNS模型模拟耕作方式对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农业工程学报》2022年第14期117-126,共10页任健 王同朝 梁浩 关小康 胡克林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700904)。
耕作改变了土壤物理特性,进而影响了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定量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与作物生长过程是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的基础。该研究在土壤水热碳氮模拟模型(Soil Water Heat Carbon Nitrogen Simulator,WHCNS)的基础...
关键词:蒸散 作物 土壤 耕作方式 产量 WHCNS模型 水分利用效率 
SWAT模拟耕作方式与盐分对区域土壤氮运移及作物产量影响被引量:11
《农业工程学报》2022年第3期55-65,共11页王维刚 史海滨 李仙岳 孙亚楠 郑倩 张文聪 王国帅 周慧 闫妍 窦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69024);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技重大专项(213-03-99-303002-NSK2017-M1)。
耕作方式与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河套灌区氮素流失及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与盐渍化水平下硝态氮运移量及作物产量的变化,可为制定合理的灌区耕作措施及盐渍化治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揭示灌区氮素流失控制及不同作物增产...
关键词:土壤 盐分  SWAT模型 河套灌区 耕作方式 硝态氮运移 作物产量 
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田麦秸降解效果被引量:6
《农业工程学报》2021年第15期239-247,共9页王延鹏 汪小旵 施印炎 魏天翔 杨四军 丁启朔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CX(17)1002)。
为研究稻麦轮作区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田麦秸的降解效果,在淮河中下游砂姜黑土区,试验测试了“耕翻+旋耕+泡田”(PRP)、“旋耕+泡田”(RP)、“泡田+旋耕”(PR)三种耕作方式下麦秸在45和90 d中的降解率、组分、养分残存量等参数变化情况,...
关键词:降解 力学特性 耕作 麦秸还田 微观结构 
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对夏玉米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0
《农业工程学报》2020年第7期117-124,共8页张万锋 杨树青 娄帅 靳亚红 刘鹏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51539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69019)。
为探究夏玉米根系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耕作结合秸秆覆盖模式的动态响应,于2017年和2018年在河套灌区开展不同耕作模式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常规(CK)、秸秆表覆(BF)、深翻结合秸秆深埋(SM)和深翻结合秸秆深埋与表覆(BFSM)4种处理。...
关键词:秸秆 根系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夏玉米 
耕作方式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5
《农业工程学报》2019年第17期102-109,共8页张凯 刘战东 强小嫚 米兆荣 冯荣成 马岩川 余轩 孙景生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17);中央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FIRI2018-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9226)
为探索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合理耕层构建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指标,于2015―2016年在河南新乡实施了深松(ST)、深松+秸秆还田(ST+RS)和常规旋耕(RT)3种耕作方式,在不同耕作方式中根据土壤湿润层有效含水量各设置3种灌水控制下限,...
关键词:灌溉 作物 耕作 土壤容重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碳库及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5
《农业工程学报》2019年第14期112-118,共7页叶新新 王冰清 刘少君 马超 李军利 柴如山 熊启中 李虹颖 郜红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301302);安徽省重点研究和开发计划(1804h07020148);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18030701188)资助
长期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措施导致沿淮区域砂姜黑土耕层变浅、下表层(10~30cm)容重增加、土壤养分不均衡等问题凸显,限制了小麦-玉米周年生产力的提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措施合理的搭配组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8年的小麦-玉米一...
关键词:作物 耕作 秸秆 土壤碳库 作物产量 
耕作方式及秸秆还田对华北平原土壤全氮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25
《农业工程学报》2018年第9期160-166,共7页濮超 刘鹏 阚正荣 祁剑英 马守田 赵鑫 张海林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36)
为明确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全氮及其组分的影响,该文于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展开研究。田间试验布置于2008年,设置翻耕秸秆不还田(PT),翻耕秸秆还田(PTS),免耕秸秆还田(NTS)和旋耕秸秆还田(RTS)4个处理。于2015年冬小麦收获后取样,测...
关键词:土壤  秸秆 免耕 保护性耕作 全氮储量 颗粒氮 矿物结合态氮 
耕作方式对豫南雨养区土壤微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
《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第S2期32-38,共7页张德奇 岳俊芹 李向东 王汉芳 邵运辉 方保停 杨程 秦峰 马富举 时艳华 陈远凯 程红建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08;2013BAD07B07);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20120303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发展专项资金(201513102;201218301)
针对豫南雨养农业区降水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不均、土壤耕性差的生态实际,为解决小麦播种期和冬春干旱以及改善耕层水、肥、气、热等因子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5年,在豫南雨养农业区进行了连续9a的大田定位试验...
关键词:土壤 水分 秸秆 豫南雨养区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土壤微环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