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权利

作品数:4705被引量:12413H指数:4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莫纪宏蔡乐渭高一飞李海青周叶中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法治与社会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人大代表个人有监督权吗
《法治与社会》2020年第11期32-35,共4页
代表个人没有监督权,笔者认为,监督权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集体行使的职权,代表个人不行使监督权。监督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指公民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公务活动的权利,分为公民直接行使的监督权和公民通过自己选举的国家代表机...
关键词:公民权利 国家机关 公务活动 监督权利 公民的监督权 人大及其常委会 人大代表 相互制约 
“民法典”与“中国之治”
《法治与社会》2020年第9期70-71,共2页翟峰 
我国"民法典"的出台,不仅在于我国民事立法领域的法律已满级属性而升级法典大获成功了,而且更在于"切实施行民法典"即可"切实提升‘中国之治’"。为何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表决通过的新中国建立以...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民事立法 全面依法治国 民法典 公民权利 人民至上 百科全书 宣言书 
70年宪法史,公民权利保障路
《法治与社会》2019年第11期60-61,共2页陈莉 
从扩大人民民主、对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作出充分明确的规定,到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的每一次修正,都是不断革新、不断前行,同时也在为社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支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关键词:宪法修改 根本大法 公民权利保障 法治保障 修宪 依法治国 创新成果 自由和权利 
行使公民权利也须有“边界意识”
《法治与社会》2017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苑广阔在《民主与法制时报》撰文说,一名拍客,巧遇一对男女在大街上发生矛盾,男方对女方大打出手。出于义愤,拍客举起手机,将男方殴打女方的过程拍摄下来,并将视频上传至网络。殊不知,发生矛盾的男女为一对夫妻,该段视频的流出...
关键词:公民权利 意识 边界 民主与法制 侵权责任 夫妻 肖像权 名誉权 
官员要做好聚光灯下被监督的准备
《法治与社会》2014年第11期14-14,共1页杨涛 
不管什么理由,只要是公车私用,都逃不过违纪的制裁。即便是没有在高档会所吃饭,如果是接受工作服务对象的吃请,那也是不行的。至于他到底有无赌博,这个还有待于纪检部门好好查清才知道。近日,有网友跟拍洛阳市政法委副书记高茂曾,并将...
关键词:茂曾 纪检部门 服务对象 跟踪拍摄 损害公共利益 公民权利意识 政协会议 执行局 当务 王岐 
有“权利意识” 也要有“法治观念”——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二
《法治与社会》2013年第6期1-1,共1页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如果说,当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电影,曾让人们充满好奇,那么今天,"讨说法"已经成为社会口头禅。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
关键词:公民权利意识 社会发展 法治观念 《秋菊打官司》 辩证 消费者权利 纳税人权利 中国社会 
身份证立法的法名之憾
《法治与社会》2012年第2期18-18,共1页阿计 
2011年10月底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此次修法,进一步完善了个人信息安全、依法验证等规范,保护公民权利的色彩更加鲜明。但遗憾的是,该法名称仍然沿用了居民身份证法,而不是更...
关键词:居民身份证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法名 立法 现代法律精神 公民权利 信息安全 修正案 
公民意识的法治意义及其价值
《法治与社会》2010年第5期80-80,共1页
李小群在《江淮论坛》撰文认为,法治国家的一般理论认为,“保护与促进公民权利”是国家与法存在的正当性理由,也是国家权力资源配置、运作与调整理论的逻辑论证出发点和正当性法理依据。
关键词:法治意义 公民意识 价值 法治国家 权力资源配置 公民权利 法理依据 
现阶段政治整合面临的任务
《法治与社会》2010年第1期54-54,共1页
吴晓林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说,在整合机制上,要从控制性整合走向服务型整合。改革开放之前的整合,无论是诉诸社会改造还是群众运动与阶级斗争,都贯穿着“行政A控制——强制服从”的逻辑改革开放后。契约关系成为建构社会身...
关键词:政治整合 公民权利意识 改革开放 阶级斗争 群众运动 社会改造 社会身份 契约关系 
含糊不清的禁令是公民权利的巨大陷阱
《法治与社会》2009年第8期19-19,共1页杨涛 
从5月1日起,《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开始实施,《条例》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不得鼓动公众恶意评论他人、公开公布他人隐私或者通过暗示、影射等方...
关键词:公民权利 计算机信息网络 禁令 网络安全保护 管理条例 《条例》 社会秩序 社会稳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