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隆升

作品数:147被引量:2213H指数:2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张克信方小敏宋春晖王国灿李吉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地学前缘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岷江上游坡断型裂点迁移速率与构造隆升历史研究
《地学前缘》2024年第4期314-325,共12页田述军 温宇航 伍文洽 李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214,41401195)。
基岩河道中坡断型裂点是构造活动和水力侵蚀共同作用的产物,根据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反演区域构造隆升历史和地貌演化过程。本文采用坡度-面积分析法和积分分析法识别出岷江上游坡断型裂点和裂点带,并结合河道纵剖面反演岷江上游的隆生...
关键词:裂点 河道纵剖面 构造历史反演 裂点迁移 
西南天山阿图什背斜晚第四纪的阶段性隆升被引量:8
《地学前缘》2009年第3期160-170,共11页杨晓平 陈立春 李安 杜龙 邓起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2126);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080801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专题(2006BAC13B01-010102)
西南天山山前的阿图什背斜带是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褶皱带,博古孜河横切背斜构造的中段,在背斜区形成6级基座阶地,为晚第四纪以来阿图什背斜阶段性褶皱隆起的地貌标志。用差分GPS测量阶地纵剖面,发现T1、T2和T4阶地面在背斜的北翼坡...
关键词:天山 河流阶地 光释光测年 活动褶皱 构造隆升 
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沉积相和岩石磁化率--祁连山白垩纪隆升的记录被引量:26
《地学前缘》2008年第2期261-271,共11页唐玉虎 戴霜 黄永波 朱强 方小敏 胡鸿飞 刘俊伟 孔立 赵杰 刘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17,40421101,40334038);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ZS051-A25-00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5CB422001);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B06026)
研究白垩纪祁连山构造隆升过程对认识青藏高原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兰州—民和盆地连续出露的河口群沉积物较好地记录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河口群从下向上由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滨湖、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7个...
关键词:沉积相 磁化率 构造隆升 河口群 祁连山 白垩纪 
西藏阿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韧性剪切带的磁组构特征被引量:6
《地学前缘》2006年第4期168-173,共6页杨朝斌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2134);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项目"青藏高原第三纪重点古湖泊环境演变序列"(任务书编号:科[2005]005-02;工作项目编码:1212010511902)
应用磁组构测量方法,厘定、划分了札达地区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的韧性剪切带,两条强韧性带分别位于缝合带北缘和南缘,均具有南盘(下盘)俯冲、平面右旋扭动运动特征和压扁型应变特征。韧性剪切发生于65Ma以前,它们应是印—欧两大...
关键词:河湖相沉积 磁组构 札达盆地 晚新生代 构造隆升 
东、西昆仑山晚新生代以来构造隆升作用对比被引量:20
《地学前缘》2005年第3期157-166,共10页王国灿 杨巍然 马华东 王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2104;40072062);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青海1:25万库赛湖幅(I46C001002);不冻泉幅(I46C001003)区域地质调查"(200313000005)
东、西昆仑晚新生代以来隆升过程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东昆仑山现代地貌格局主要是在第四纪以来经过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昆黄运动和中更新世晚期的共和运动形成的,山系的崛起在时空演化上呈现出由北向南的迁移趋势,而西昆仑山在第三纪已有...
关键词:东、西昆仑 晚新生代 构造隆升 
祁连山东南缘新生代沉积环境变迁及其意义
《地学前缘》2002年第2期358-358,共1页顾延生 蔡雄飞 张克信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项目"民和幅 1:2 5万区调"
关键词:燕山运动 湖相沉积 构造隆升 祁连山 新生代 沉积环境 
祁连山东南缘新生代沉积环境变迁及其意义
《地学前缘》2002年第1期94-94,共1页顾延生 蔡雄飞 张克信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项目"民和幅 1:2 5万区调"
关键词:祁连山 新生代 沉积环境 燕山运动 构造隆升 全球变化 
世界七大洲最高峰构造对比被引量:6
《地学前缘》2000年第2期587-603,共17页杨巍然 李致新 王勇峰 张志坚 马欣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772 147)
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均位于全球或巨型经向或纬向构造带中 ,暗示山脉形成和地球自转之间有内在联系。它们均位于区域弧形构造带弧顶部位 ,弧形构造带成因包括俯冲弧、碰撞弧和伸展弧三类 ,弧形构造弯曲方向与不同类型弧形构造之间有着特定...
关键词:世界 七大洲 最高峰 构造隆升 构造对比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