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

作品数:47被引量:3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刘卫英马彦芳崔永胜王新文苑利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农村教育》《博物》《故事大王》《成功》更多>>
相关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烧沟61号汉墓“虎食旱魃”新解
《文史杂志》2023年第6期56-57,共2页安育 
洛阳烧沟61号汉墓的门内额处绘有“虎食旱魃”图,简报称红衣、红叶、飞鸟等象征旱情,翼虎噬魃具有除魃消旱的寄意。然而汉晋文献中对度朔山之大桃树、天鸡、神荼、郁垒的描述与图中关键要素均可对应。树杈所挂的赤带不仅可能为执鬼的苇...
关键词:烧沟61号汉墓 “虎食旱魃”图 度朔山 神荼郁垒 朱索 
旱魃为虐
《环球财经》2023年第6期68-68,共1页
当地时间2023年5月5日,西班牙Baslla村,水库干润的地面。由于极璃干早,该水库的饮用水供应包降至1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最新的“欧洲气候状况”(EOIC)报告显示,近几十年来,欧测变既的速度比其他大陆都快,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
关键词:饮用水供应 气候状况 平均速度 气温上升 西班牙 水量 
迷途与拯救——论朱西甯《旱魃》中的基督教叙事
《文教资料》2019年第36期148-151,共4页喻赛琼 
朱西甯的《旱魃》引入《圣经》叙事的“迷途”与“拯救”/“忏悔”与“新生”的叙述模式。作品一方面有着朱西甯作为基督徒所坚持的宗教信仰与作为小说家的叙事操作间的矛盾,一方面有着从叙述传统文化到传播宗教信仰的过渡特点。原本蛮...
关键词:《旱魃》 基督教 叙事操作 
“旱魃”形象考辨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9年第1期61-72,280,共13页尹承 
在古人对旱灾的认识中,"旱魃"是最主要的致旱鬼神,且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形象。早期记载中,《诗经》的"旱魃"被认为是一种鬼怪,成为后来的主流认识。在此基础上,"旱魃"形象不断丰富歧出。而它又与"旱魃"形象的另一个来源——《山海经》"...
关键词:《毛诗》 旱鬼 畸形儿 汉画像 《山海经》 
旱魃袭麦:“丁戊奇荒”成因再探被引量:4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6期44-53,共10页李伊波 齐文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7CZS048)
目前学界认为"丁戊奇荒"系旱灾,政治与社会层面的负面因素加剧了灾情。研究发现,"丁戊奇荒"主要是麦灾,是干旱来临麦作歉收导致的灾荒。"丁戊奇荒"期间政府官员的判断和基于其他证据的分析都能证明这一点。干旱来临小麦首当其冲的原因是...
关键词:“丁戊奇荒” 麦灾 干旱 
神虎食旱魃壁画艺术研究——以洛阳烧沟61号西汉壁画墓为例
《洛阳考古》2019年第2期25-28,共4页董磊 
烧沟61号西汉壁画墓是现今保存相对完整的中国早期墓室壁画之一,其中的神虎食旱魃图像,表现的是早期驱除旱灾的巫术活动之一。这种壁画题材的诞生是在汉代的丧葬之礼与巫术活动结合之后,受到厚葬之风的影响.被表现在了墓室中。该壁画构...
关键词:汉代  旱魃 艺术特征 
四海为家
《少儿国学》2019年第5期28-29,共2页彭洁明 
从上古时期开始,先民们就对大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但限于科技和认知水平,认识往往有偏差,比如把月食理解成天狗吞月,把旱灾想象成一种叫旱魃(bá)的怪物作祟。而对于中国的地理环境,没有实际地理探测经验的他们,根据传闻和揣测得出的...
关键词:四海 旱魃 青州 现实 科技 九州 想象 月食 八荒 
蓬安县水龙舞的现状与传承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教育》2019年第9期23-23,共1页张怀艺 唐艺芝 
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蓬安县"龙"系列非遗的现状及"走出去"的研究(cxcy2017146)
一、蓬安县水龙舞简介蓬安县相传在很久以前,每年农历八月会有一种叫“旱魃”的怪物出现,祸害庄稼,减少降雨量,导致旱灾。此事被人们发现后便请出水龙将旱魃赶走,并求水龙降下甘露,从而缓解旱情,以保农民的丰收。至此以后,水龙便成为雨...
关键词:旱魃 龙舞 舞动 蓬安县 雨水 人们 水龙 
偷天换日旱魃案
《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3期44-45,共2页郑啸 
惊人'尸变'清道光十一年,中原腹地延津渡周边三月未雨,旱情严重。一个传言不胫而走,说是这一带出了旱魃,据说死人被埋在风水凶险之地,极易发生尸变变成旱魃,进而影响到当地的气候,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便是干旱少雨。这一日,石婆固村的何老...
关键词:旱魃 影响 腹地 石婆 老实 旱情 死人 固村 尸变 
旱魃——“女英雄”至“女魔鬼”的转变探析
《长江丛刊》2018年第18期51-52,共2页林翠云 
在人们的意识中,旱魃与旱灾密切相关。但对旱魃形象进行深入地研究,可发现这一形象在中国发展历史中经历着一个由“女英雄”到“女魔鬼”的转变过程。通过对相关神话及民间传说的解读,可了解其形象发展的大致脉络,同时也可借助神话及仪...
关键词:旱魃 形象 转变 女英雄 女魔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