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串通

作品数:297被引量:361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冉克平茅少伟张平华李晓倩林剑锋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码头建造合同纠纷案评析——连带债权之部分债权人处分债权的法律效果认定
《世界海运》2025年第2期44-48,共5页曾大津 李慧 
连带债权人(或共同债权人)相互之间,对特定债务的履行情况做不同的主张,连带债权人(或共同债权人)中的一人确认债务人已履行债务,其他债权人不认可,即部分债权人的主张有利于债务人,部分债权人的主张不利于债务人。各方当事人既不能举...
关键词:恶意串通 履行债务 举证证明 其他债权人 连带债权 债务人 各方当事人 认定 
刺破虚假诉讼的面纱
《法律与生活》2025年第1期17-17,共1页张巍巍 
虚假诉讼是指案件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出于非法动机和目的,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单独或与他人恶意串通,伪造证据、虚假陈述、隐螨或虚构事实等,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妨害了司法秩序。《中...
关键词:虚假诉讼 诉讼参与人 恶意串通 伪造证据 严重损害 虚假陈述 司法秩序 虚构事实 
厘清认定标准加强虚假诉讼检察监督
《人民检察》2024年第23期27-28,共2页李慧泉 
虚假诉讼是指单独或者与他人恶意串通,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实,虚构民事纠纷,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妨害司法秩序的行为。虚假诉讼不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有违诚...
关键词:虚假诉讼 恶意串通 检察监督 伪造证据 民事纠纷 检察机关 虚假陈述 司法权威 
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进路
《人民检察》2024年第S2期31-33,共3页李郁军 马如栋 朱红艳 
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故意采用虚构诉讼主体、法律事实,或者隐瞒证据、伪造证据等手段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裁定、调解书的行为。随着虚假诉讼行为入刑,虚假诉讼的构成要件也发生了变化。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当事人...
关键词:恶意串通 虚假诉讼 检察监督 伪造证据 法律文书 刑法分则 民事诉讼法 被执行人 
没有争议恶意串通提起诉讼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认定为虚假诉讼——彭某欣与某房地产公司确认合同有效纠纷抗诉案
《公诉人》2024年第12期58-59,共2页朱子聪 李秋莹 
基本案情2011年5月9日,彭某欣和某房地产公司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合同约定:彭某欣向某房地产公司购买田阳县田州镇某购物城第一、二层商铺;建筑面积5494平方米;每平方米3500元,总金额19229000元。合同签订后,彭某欣和某房地产公司于2...
关键词:恶意串通 虚假诉讼 合同签订 提起诉讼 抗诉 房地产 撤销合同 商品房买卖合同 
检察官以案释法
《公诉人》2024年第11期25-25,共1页曹燕飞 
虚假诉讼是案件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出于非法动机和目的,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单独或与他人恶意串通,伪造证据、虚假陈述、隐瞒或虚构事实等,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严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妨害司法秩序。
关键词:诉讼参与人 恶意串通 伪造证据 严重损害 虚假陈述 虚假诉讼 虚构事实 民事诉讼 
违法合同无效规则的法律后果
《职工法律天地》2024年第8期80-82,共3页肖千凯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合同直接关系到市场交易的安全、效率与公平。然而,少数主体为逃避税收、监管,采用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订立合同。同时,少数主体通过恶意串通导致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签订的违法合...
关键词:《民法典》 恶意串通 违反法律 禁止性规定 合同无效 第三人利益 社会诚信体系 违法合同 
“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在行政诉讼案件中的适用
《人民法治》2024年第14期58-61,共4页田稼旺 梁猛 冯小娇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一基层司法能力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法院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创新路径”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JCSF201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已确立“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一百零九条将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以及口头遗瞩或赠与5类情...
关键词:排除合理怀疑 恶意串通 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 正确适用 证明标准 刑事诉讼法 最高人民法院 
恶意串通与虚假表示的理论区分与适用机制构建
《楚天法治》2024年第12期0209-0212,共4页王浩云 
恶意串通规则和虚假意思表示的法律规则,分别规定在《民法典》第146条和154条中。然而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这两个规定之间的关系均未达成一致。恶意串通与虚假表示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规则竞合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两种...
关键词:虚假表示 恶意串通 理论区分 
虚假仲裁检察监督问题研究
《中国法治》2024年第5期90-97,共8页王玄玮 
2023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研究立项课题成果。
一、虚假仲裁的现状分析(一)虚假仲裁的界定我国仲裁法中没有对虚假仲裁行为作出界定。《民事诉讼法》第116条中虽然规制了“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行为,但没有使用“虚假...
关键词:规范性法律文件 虚假仲裁 恶意串通 检察监督 法律文书 被执行人 《民事诉讼法》 仲裁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