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

作品数:650被引量:291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徽昭王彬彬陆克寒葛雪梅朱庆华更多>>
相关机构:常州工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宿迁学院科研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土地·花生米·帽子--简论“陈奂生系列”中主人公的文化心理
《关东学刊》2023年第2期97-104,共8页范家进 王天愉 
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当代乡土小说中主人公的变迁(1949-2019)”(20BZW166)。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生动真实地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苏南农民在特殊历史转折时期的生存图景。“土地”“帽子”“花生米”三类日常物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作者将这三类物象放置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赋予不同的意义,或表现政策变化,或隐...
关键词:“陈奂生系列” 乡村主人公 文化心理 高晓声 
山深流清泉 岭高昂白头——论当代文学史视域下的高晓声被引量:2
《小说评论》2022年第2期128-138,共11页张丽军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乡土小说与乡村文化变迁的关系、启示研究及文献整理”(19ADZ27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农村建设运动关系研究”(21&ZD261)阶段性成果。
文学是创新者的事业。当代文学史是一条流动的文学经典之河。能否为文学史提供新的历史经验、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审美经验,是判定一个作家可否入史、是否在文学史上创新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尺。任何优秀作家及其作品都要经受来自时间、历...
关键词:当代文学史 文学经典 文学创新 高晓声 审美经验 创新者 人物形象 入史 
主持人语:现象级文本的生命周期被引量:1
《小说评论》2022年第2期126-127,共2页何平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文学经验和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19ZDA277)阶段性成果。
蒋子龙、谌容和高晓声的文学创作都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其中高晓声的文学生涯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初,这些作家改革开放时代之前的写作前史存在着不同起点、路线图和差异性,尽管如此,他们真正的文学影响力都发生在改革开放时代。一...
关键词:《收获》 文学生涯 《人民文学》 蒋子龙 《人到中年》 谌容 高晓声 改革开放时代 
九十年代小说对经济改革主题的多维透视——以刘玉民、高晓声、肖克凡以及贾平凹等作家作品为考察核心被引量:1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1年第2期145-154,共10页袁文卓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新文学学术史研究”(批准号:20AZW015)中期成果;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跨媒介视域下新世纪文学批评研究”(项目批准号:20ZWC002)中期成果。
在九十年代的小说作品中,不少作家将叙述视野聚焦于这一时期的经济改革题材。一时间,文坛涌现出了不少涉及描写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工厂改革以及家庭改革等方面的小说作品。这些创作往往通过摹写现实或者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全景再现,从...
关键词:九十年代小说 经济改革 社会启蒙 刘玉民 高晓声 
论高晓声小说的乡绅视角被引量:3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2期116-128,共13页赵天成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中国第一代作家口述史及其研究”(项目编号:19CZW042)的阶段性成果。
新中国以来的农村题材小说有三种主要的视角:干部视角、农民视角、知识分子视角。这里所说的视角,并不限于叙事层面,而是指一种身份意识和价值认同。高晓声的小说视角难以归入任何一种,呈现出强烈的独异性质,本文将其称为乡绅视角。有...
关键词:乡绅视角 价值认同 农村题材小说 高晓声 
高晓声:陈家村的“城里人”——兼论“陈奂生系列”的叙述视点问题被引量:4
《文艺争鸣》2020年第12期6-16,共11页赵天成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中国第一代作家口述史及其研究”(项目编号:19CZW042)的阶段性成果。
高晓声死了",是1970年代在高晓声的故交中流传的消息。(1)在1958年"探求者"四散之后,遣返回乡的高晓声音尘断绝,以至生死未知。因此到了1979年春天,昔日同人在南京再次见到高晓声时,确乎是恍如隔世。艾煊对众人说:"你们看,高晓声下去的...
关键词:陈奂生 叙述视点 高晓声 陈家村 探求者 城里人 
历史意识·启蒙精神·当下关怀——以近年三届“《扬子江评论》奖”获奖作品为中心
《文艺争鸣》2020年第2期73-79,共7页张涛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文学论争史料整理与研究(1978—1993)”(项目批准号:19BZW121)的阶段性成果.
《扬子江评论》自2006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13个年头。这个以地理特征冠名的刊物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创刊于1935年的美国老牌文学杂志《南方评论》(The Southern Review)。不同于同时代其他西方批评杂志在批评理念上的学院性和宗派色彩——...
关键词:《扬子江评论》 王彬彬 高晓声 当代文学批评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 启蒙精神 
城市化视域中的《陈奂生上城》——1980年代乡村故事的转折和隐喻被引量: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12期163-174,共12页戴哲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形象的文学叙述与想象研究(1978-2016)"(项目编号:16CZW040)的阶段性成果
高晓声通过《陈奂生上城》触碰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与冲突,并症候式地呈现了1980年代早期乡村想象中存在的矛盾,昭示着1980年代中后期乃至1990年代的乡村故事所即将出现的某种新的可能性——城市作为一个强大的召唤结构必然会搅动传...
关键词: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 城市与乡村 转折与隐喻 
农民本色·残酷叙事·可成长性·中国故事——莫言讲稿四章被引量:1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年第1期105-115,共11页张志忠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莫言的文学世界”研究(13YJA751066);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莫言与新时期文学创新经验研究”(13WYA00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13&ZD122)
为农民和乡土中国立言莫言创作的一个精神特征,是身为农民,为农民立言,为乡土中国立言。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农民形象,尤其是具有艺术典型意义的农民形象,是很少出现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先生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源头,表现了他...
关键词:莫言 乡土中国 五四新文学运动 乡村生活 高晓声 赵树理 陈忠实 中国故事 艺术典型 萧红 
窗子里的风景:中国新文学村庄叙事视角研究被引量:7
《扬子江(评论)》2014年第5期42-46,共5页韩春燕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村庄叙事与中国乡村小说的嬗变"(编号14BZW181)成果
一个事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它所呈现的面貌是不一样的。在村庄叙事中,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也就是说,叙事视角决定着小说文本的面貌和文本接受。新文学史上的村庄叙事缘于...
关键词:叙事视角 现代作家 中国新文学 西方现代文化 现代知识分子 叙述视角 子里 高晓声 现代文明 新文学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