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

作品数:473被引量:309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余辉郑瑞利吴俊王金胜杨频更多>>
相关机构:故宫博物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资助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希孟之死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5年第3期144-175,共32页赵汗青 
一王希孟轻悬着笔,望着他刚画好的《千里江山图》。青绿冶艳,山河浩荡,席卷了他的视线。他生平头一回觉得自己这么像只苍蝇,在千里江山上空愣着,无处落脚。他直直地往后倒去,仰在地上,像一张被随手写坏的纸。他涣散的视线里涌起一层又...
关键词: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希孟 
新时代“革命史诗”小说话语新建构——以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为例
《文学评论》2025年第1期194-204,共11页吴昊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是史诗性文学的变体,在“历史事实表现”和“历史话语建构”方面作了诸多创新性探索。小说继承史诗性写作的宏大叙事视野与总体性诉求,又积极地运用互现、回叙等方法,一方面丰富了历史事实,展现了历史复杂性;另...
关键词:孙甘露 《千里江山图》 革命史诗 历史话语 
虚构与真实交织下的先锋试炼——评孙甘露《千里江山图》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5年第1期138-140,共3页钱紫玥 
《千里江山图》作为一部兼具类型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历史小说,不仅在孙甘露个人的创作生涯中具有重大转型意义,体现出先锋作家适应时代变革的自觉转向,同时,这部作品也在创作技法和主题诉说上具有虚构与真实相交织的特性,在情节叙述...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 先锋转向 虚构与真实 孙甘露 
先锋的转型与转型的先锋——论《千里江山图》在孙甘露小说写作史中的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5年第1期176-190,共15页吴昊 
《千里江山图》是先锋作家孙甘露进入21世纪之后的转型之作。这部小说与其1980年代先锋小说之间有着复杂的变革和承续关系。小说以中国现代革命历史为题材,运用具有先锋性的内在形式,构造鲜明的历史感,传达意识形态诉求。作为主题写作,...
关键词:孙甘露 《千里江山图》 先锋小说 文学转型 
《千里江山图》绢本设色画
《山西老年》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在设色和用笔上使用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于青绿中施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
关键词:绢本设色 青绿山水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装饰性 用笔 
上海·孙甘露 《千里江山图》:谍战小说的城市空间
《世界博览》2024年第24期78-81,共4页海上花开(文/图)  
在小说《千里江山图》中,上海是“千里江山图”行动的主战场,从小弄堂到大洋房,从城郊的煤栈到黄浦江的码头,无论是走街串巷的脱身路线,还是灵光一现的实地探查,都建构出令人身临其境的小说空间感。
关键词:孙甘露 谍战小说 空间感 身临其境 黄浦江 主战场 
文学镜像映照中的历史真实——孙甘露《千里江山图》新论
《中国文学研究》2024年第4期158-165,共8页王俊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延安文艺与现代中国研究”(18ZDA280)。
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将先锋实验特质融入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当中。作者在先锋实验式的小说结构中,融以坚定写实性的革命历史叙事,同时大量插入现代主义的隐喻与象征手法来建构小说。孙甘露以重建“红色上海”的文学想...
关键词:孙甘露 《千里江山图》 文学镜像 上海 红色传奇 
从“常新”到“常青”
《创意世界》2024年第12期1-1,共1页刘仁 
2017年,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一幅宋代画作《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是一位名叫王希孟的少年画师。但画作完成后,除了题跋中廖几笔记录下“希孟年十八岁”,此人便再无音信,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后来广为...
关键词:青绿山水画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故宫博物院 题跋 画作 
《千里江山图》的色彩之美赏析
《艺术评鉴》2024年第20期63-68,共6页李淑峰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代表作,以其宏大的构图、精细的笔触和绚丽的色彩而著称。本文旨在赏析《千里江山图》的色彩之美,从色彩构成、色彩与构图的结合、色彩与情感的深度表达、色彩与传统绘画技法的融合,以及色彩艺术魅力...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 色彩构成 色彩与构图 情感表达 传统绘画技法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国画传播中的应用--以《千里江山图》为例
《大观(论坛)》2024年第12期114-116,共3页王刘琪 
中国画的传播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现阶段大众多元化的精神需求,还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国画传播过程中的有效应用,能够突破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对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概述,分析中国...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 中国画传播 《千里江山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