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

作品数:54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段从学艾士薇张晓晖蔡莉莉周宇泉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当代电影》《考试(高考理科版)》《现代音响技术》《少年时代(低年级)》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摄影 《秋日》
《新闻文化建设》2024年第11期198-198,共1页郑静瑄 
作品选取长江南京段的一颗璀璨明珠--江心洲的一角作为拍摄对象。画面中,一棵参天大树傲然挺立,其茂密的枝叶宛如一把绿色的巨伞,为下方的草坪投下斑驳的树影。整个画面布局精巧,有主有次、有远有近。大树、草坪、道路、楼房和天空等元...
关键词:画面布局 拍摄对象 傲然挺立 自然风光 《秋日》 长江南京段 江心洲 草坪 
《秋日》(釉上装饰)
《出版发行研究》2023年第7期I0008-I0008,共1页武璇 
《秋日》
《当代电影》2022年第9期I0001-I0001,共1页杨乐 
注定永远孤独的诗人——从里尔克《秋日》一诗的中译说起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2年第7期94-99,共6页成穷 
根据《秋日》一诗的德文本及英译本讨论了冯至和北岛的中译文,并在此基础上攒成了一篇“新”译文。该诗是一首与时间别有关联的“秋兴”诗;含蓄地表达了里尔克对自己因选择承担诗人之特殊使命所必得经受的孤独而感到的不安。
关键词:里尔克 秋日 时间规定 放逐 孤独 
論蘇軾“小園觀物”的旨趣--從《和子由記園中草木》與程顥《秋日》詩的比較説起
《道家文化研究》2022年第1期320-333,共14页李溪 
在蘇軾一生的詩文中,詠物類占據大半,“觀物”可謂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以蘇軾從年輕時到中年黄州時期在小園中的觀物書寫爲材,嘗試論述蘇軾觀物態度的成熟過程。“觀物”在北宋理學中也是頗爲核心的部分,本文從他初爲官時所寫的...
关键词:蘇軾 黄州 陶淵明 理學 密州 超越美 草木 
在信仰与自由之间--重读里尔克的《秋日》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2年第3期143-146,共4页蔡莉莉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秋日》在中国诗歌界传播广泛,拥有众多译本,到目前为止,对这首诗歌的阐释和鉴赏仍在继续深入。无论是从中国文化语境出发,对诗人孤独寂寞情绪的“共情”理解,还是在存在主义哲学背景下,对诗人“在神性的澄明之境中...
关键词:《秋日》 孤独 存在 信仰 自由 
油画《秋日》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9期F0002-F0002,共1页单炜 
过去与未来之间——黄陵手记
《中国作家(纪实版)》2021年第5期214-217,共4页丁小龙 
大巴车开动以后,看着车窗外不断倒退的深秋景象,我的脑海中突然闪出里尔克的《秋日》。于是打开手机上的搜索引擎,找到了这首诗,在心中默读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
关键词:里尔克 大巴车 《秋日》 林荫路 搜索引擎 孤独 
古代诗人的花草情缘
《初中生学习指导》2020年第34期63-63,共1页邵建新 
大千世界的任何生命都有其在世上的独特美丽。"万物静观皆自得"(宋·程颢《秋日》),漫步于山水之间、陶醉于自然之美的历代诗人们,用生花妙笔记录下他们与被赋予丰富文化内涵的花草的不解之缘。他们或因精美的诗篇而得雅号,或以传诵的...
关键词:古代诗人 自然之美 《秋日》 花草 生花妙笔 文化内涵 
重新找回我们的灵魂
《世界文学》2020年第1期5-7,共3页高兴 
每到秋天,我们往往会想起德语诗人里尔克著名的《秋日》: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让秋风刮过田野。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迫使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酉良入浓酒。谁这时没有房屋,...
关键词:里尔克 《秋日》 林荫道 孤独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