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白华》

作品数:44被引量:1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晓云黄式宪王宜文陈晓伟王一川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文史精华》《神州》《视听界》《艺术评论》更多>>
相关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舞剧《秋之白华》服装设计浅析
《西部皮革》2024年第11期123-125,共3页武煜然 
文章基于瞿秋白先生的真实事迹,通过北京舞蹈学院2020级编导系的毕业大戏《秋之白华》的服装设计,探究了在尊重民国服装史的基础上,通过服装款式、色彩和材质,将瞿秋白、杨之华等人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鲜明地呈现在舞台上。研究认为,...
关键词:舞剧 舞台服装 服装设计 
绍剧《秋之白华》:挖掘萧山本土故事,传承革命先驱崇高精神
《文化月刊》2023年第1期48-49,共2页缪鼎 
回望百年党史,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我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党的光辉历程,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深...
关键词:绍剧 《秋之白华》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党史教育 百年华诞 人物原型 革命先驱 杨之华 
《秋之白华》:诗意生发下的使命担当
《电影文学》2022年第3期130-132,共3页吴可嘉 
在《秋之白华》中,霍建起秉承诗意美学原则,以散文式结构组织叙事,运用象征手法,展现生态审美等,使影片呈现出了“诗电影”的艺术特质。而诗意背后,是霍建起建立起的一条观众对电影的心理认同路径。第一,电影充分展现主人公的个体情感,...
关键词:《秋之白华》 霍建起 诗意美学 
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化表达路径微探:以《秋之白华》为例
《电影评介》2021年第16期80-82,共3页窦玥声 
《秋之白华》是2011年6月上映的建党90周年献礼片。该片由导演霍建起执导,先后获得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摄影片,第十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等荣誉。《秋之白华》是一部主旋律题材的爱情文艺片。电影讲述了五四运动以...
关键词:电影金鸡奖 主旋律电影 《秋之白华》 霍建起 献礼片 中国电影华表奖 爱情文艺片 解放思想 
《秋之白华》革命伉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国家人文历史》2021年第13期52-53,共2页熊芝锋 
一双老人颤抖的手,掌心捧着从泥土中挖出的铜纽扣,泪水滴在上面,依稀可见精美的花纹……这是电影《秋之白华》结尾让人百感交集的画面。瞿秋白牺牲后多年,杨之华凭借当年她为其亲手缝上的这颗纽扣,认出了他的遗骸。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
关键词:杨之华 瞿秋白 《秋之白华》 纽扣 革命 
英模人物影视化改编创新路径探析——以电影《秋之白华》为例
《幸福生活指南》2020年第42期0218-0218,0158,共2页王倩 
本文以电影《秋之白华》为例,探寻新时代英模电影的创新发展之路。分析发现,电影《秋之白华》在题材上敢于突破,以爱情作为切入点,在叙事上采用双视角,以散文诗结构打造浪漫之风,在人物塑造上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同时在...
关键词:英模电影 创新路径 《秋之白华》 
影片《秋之白华》中一处值得商榷的配乐
《党史文汇》2019年第4期54-56,共3页郭小凡 
《秋之白华》是一部由著名导演霍建起执导的主旋律剧情片,上映于2011年。讲述了我党早期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与进步女青年杨之华之间的传奇爱情故事,采用了革命历史诗意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别具一格,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
关键词:《秋之白华》 《渔光曲》 瞿秋白 
《秋之白华》中一处值得商榷的配乐
《文史精华》2019年第3期68-71,共4页郭小凡 
《秋之白华》是一部由著名导演霍建起执导的主旋律剧情片,上映于2011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秋之白华》讲述了我党早期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与进步女青年杨之华之间的传奇爱情故事,采用了“革命历史诗意化”...
关键词:无产阶级革命家 配乐 中国共产党 艺术感染力 爱情故事 革命历史 别具一格 爱好者 
爱情最好的模样是携手一起走--观《秋之白华》有感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14期134-134,共1页戴甜甜 
命中注定在一起的人, 不管绕多大的圈依然会回到彼此的身边, 只要最后走到了一起, 晚点也无所谓, 遇见以后便是携手一起走, 这就是爱情最好的模样.
关键词:《秋之白华》 观后感 爱情 
以生命理性蜇痛历史——读《秋之白华》与《春闺残梦》
《上海艺术家》2016年第5期88-90,共3页刘恩平 
平庸遍地,偶见佳作,如荒漠野草,顿开胸臆。在2016年文化部人事司在沪举办的“全国戏剧创作与评论高级研修班”上,言禹墨的《秋之白华》和郜庆龙的《春闺残梦》,令人眼前一亮。
关键词:生命理性 历史 高级研修班 戏剧创作 文化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