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社

作品数:220被引量:140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范杨陈恬李晓春吴艳周婷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新疆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戏剧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重返城市后的民国北方昆曲班社被引量:2
《戏剧文学》2019年第5期144-149,共6页王兴昀 
昆曲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京津后,成为流行于宫廷和城市的娱乐休闲文化之一。乾嘉之后,昆班的演出不断衰落,最终退出了城市的演出舞台,进入了京东、京南等地的河北乡镇。1917年开始,昆班再次进入北京、天津等城市演出,虽然受到了一些观众...
关键词:北方昆曲 昆班 城市 乡村 
民国时期上海新型木偶班社及其演剧
《戏剧文学》2017年第8期141-147,共7页郭红军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木偶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13BWY00
20世纪20年代,上海教育界、文化界人士有感于西方国家利用木偶戏开展幼儿教育的积极意义,尝试创编适合儿童观看的木偶戏,以服务儿童,辅助儿童教育。虞哲光、李振支等人先后创立了上海业余木偶剧社、上海木偶剧社和中国木偶剧团。这些木...
关键词:新型木偶戏 上海业余木偶剧社上海木偶剧社 中国木偶剧团 
以戏演戏何止戏 借伶说史伶亦史——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伶人班社题材剧目汇评
《戏剧文学》2017年第1期66-71,共6页石艺 
台上唱尽人情冷暖,掌声中享不完的光彩夺目;台下遍尝世事心酸,血泪间诉不够的恩怨情仇。在特殊时代,在不同社会力量的撕扯作用下,伶人(尤其是名伶)这种极富戏剧张力的身份反差,通常会演变为传奇的经历与起伏的命运。因之,伶人题材是...
关键词:戏曲剧目 中国艺术节 伶人 题材 演戏 班社 社会力量 戏剧张力 
清末民初豫剧发展之初探
《戏剧文学》2014年第6期112-117,共6页师东坡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在20世纪初,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小戏,但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却迅速地广泛流播,风靡全国大部分地区。这与清末民初豫剧的班社组织形式、风土人情、豫剧的大量教育机构、诸多豫剧演...
关键词:清末民初 豫剧 班社教育 演出场所 
《二大妈探病》的来龙去脉——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被引量:1
《戏剧文学》2011年第12期85-89,共5页苏景春 
二人转传统剧目拉场戏《二大妈探病》自问世后就是许多剧团和民间班社经常“下单”的剧目。曾经有过“剧团没钱花,快演二大妈”之说。
关键词:传统剧目 二人转 考证 流变 拉场戏 剧团 班社 
绍剧与班社
《戏剧文学》2007年第10期75-77,共3页史琳 陈娅玲 
绍剧,原称绍兴乱弹或绍兴大班。绍剧作为浙江地区的主要曲种之一,长期流行于浙东,是以绍兴为中心的广大城乡。绍兴市地处杭州湾南岸,为浙东重镇,物产丰富,人口稠密。
关键词:调腔 庙会戏 浙东 浙江地区 演出习俗 杭州湾南岸 苏三起解 筱芳锦 坐唱 角抵 
商丘花鼓戏源流考被引量:2
《戏剧文学》2006年第9期85-87,共3页王敏 
一、商丘花鼓戏分布概述商丘花鼓戏是流行在河南省豫东商丘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它分为两派,一是虞城县东北部的胡楼村的虞城花鼓,二是民权县东北部的孙六乡黄甫岔楼村的花鼓丁香。这些地方至今还有民间班社和业余剧团在活动。花...
关键词:花鼓戏 伴奏乐器 唱调 演员 花鼓丁香 山坡羊 三起腔 三搭腔 班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