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内变形

作品数:30被引量:655H指数:1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赵越钟大赉邓万明黄萱何登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相关期刊:《地球学报》《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科学》《地震地质》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南北构造带北段贺兰山的形成与演化被引量:14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6期951-968,共18页董云鹏 李玮 张菲菲 孙娇鹏 何登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872218,41421002,41930217);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构造研究团队项目和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资助。
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最为醒目的近南北向构造带,其形成和演化成为揭示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重要窗口。该文依据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团队近年来在该区域的深入研究,结合区域研究成果,通过贺兰山地区的岩石学记录和构造变形...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 南北构造带 贺兰山拗拉槽 鄂尔多斯西缘 板内变形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关键构造变革期次及其特征被引量:76
《石油学报》2021年第10期1255-1269,共15页何登发 包洪平 开百泽 魏柳斌 许艳华 马静辉 成祥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型沉积盆地深层结构、形成机制与油气潜力”(2017YFC0601405-0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重大专项“长庆油田5000万吨持续高效稳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E-0514)资助。
鄂尔多斯盆地为典型的克拉通内盆地,油、气、煤、盐、铀等矿产资源丰富。研究构造运动的期次、序列与性质将为揭示克拉通盆地的成因与演化过程奠定基础,同时也将为探讨多种能源、矿产资源赋存的内在机制提供依据。基于近年来的高精度区...
关键词:构造变革期 区域不整合面 构造沉降 岩浆活动 周缘板块事件 板内变形 克拉通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的地质结构与成因机制被引量:24
《地质科学》2020年第3期627-656,共30页何登发 包洪平 孙方源 张才利 开百泽 许艳华 成祥 翟咏荷 
国家油气专项课题“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研究”(编号:2017ZX05001-001);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重大专项“长庆油田5000万吨持续高效稳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16E-0514)资助。
克拉通盆地内古隆起是了解板内变形机制的重要窗口,也是油气、煤、盐、铀等矿产勘查的主要对象,一直是盆地分析的热点领域。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为例,利用新的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与深探井资料,解剖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刻画构造...
关键词:克拉通盆地 古隆起 板内变形 构造演化 成因机制 鄂尔多斯盆地 
太行山——秦岭中、新生代板内变形及交接转换机制被引量:7
《地质论评》2014年第6期1245-1258,共14页程世秀 李三忠 许立青 余珊 曹现志 王鹏程 索艳慧 刘鑫 赵淑娟 熊莉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325009;41190072);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1120103)资助
中—新生代,秦岭是中国大陆中轴隆升的东西向山脉,而太行山为华北地块中部隆升的南北向山脉,两者走向近垂直。为了探讨中-新生代期间同属欧亚板块内部的这两条山脉的隆升历史及其构造应力场转换过程,本文通过对其区域挤压与伸展构造的...
关键词:太行山构造带 秦岭造山带 板内变形 逆冲推覆构造 陆内造山 构造体制 
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形成、演化与特征被引量:7
《自然杂志》2012年第4期196-200,218,共6页万天丰 
中国大陆岩石圈是由37个以上的小地块所组成的,各地块统一结晶基底的形成时期各不相同。它们从元古宙到新生代一直在运移、变位:古生代处在以离散为主的状态,都位于特提斯洋内;古生代晚期、中生代与新生代则为逐渐聚合的过程,最后就汇...
关键词:岩石圈板块 板块运移 离散与聚合 板内变形 
印支期褶冲构造向燕山期板内逆冲构造的转换——以赣南于都-宁都地区为例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25-28,共4页朱忠 吴开兴 何书 
在赣南于都-宁都一带,发育两期北北东向逆冲构造:早期为印支期上盘从南东东往北西西运动的褶皱-逆冲组合样式,具有叠瓦状、缓倾角特征;晚期为燕山期上盘从南东东往北西西的陡立逆冲构造,相对规模较小,不具叠瓦状特征.早期褶冲构造反映...
关键词:印支期 燕山期 褶冲构造 逆冲断层 板缘变形 板内变形 
大陆板内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机制被引量:16
《地学前缘》2008年第3期140-149,共10页张长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2150,40739906,40472086)
典型大陆板内变形发生在克拉通化的大陆岩石圈内部,距离同变形期活动板块构造边界数百至2000km以上。收缩变形主要表现为区域尺度的盆地构造反转、结晶基底与上覆盖层共同卷入变形的厚皮式逆冲构造,具有变形局部化特征。因为流变学分层...
关键词:大陆岩石圈 板内变形 构造活化 远程效应 
龙门山后山震旦系--古生界变形变质作用:松潘-甘孜造山带中生代伸展垮塌下的中地壳韧性流壳层被引量:16
《地学前缘》2008年第3期186-198,共13页颜丹平 刘鹤 魏国庆 周美夫 董铁柱 张维宸 金哲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2106,40621002);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B07011);中石化重大项目(09-01)
中生代早期造山作用使松潘-甘孜地区地壳厚度加厚到约50-60km,因而随即经历了大规模区域性地壳伸展和减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对伸展和减薄事件的形成和发育机制还缺少深入了解。通过对龙门山前陆逆冲带腹陆地区,特别是其中发育的变...
关键词:龙门山 松潘-甘孜造山带 中地壳韧性流壳层 伸展构造 板内变形 
华北侏罗纪大地构造:综评与新认识被引量:173
《地质学报》2007年第11期1462-1480,共19页张岳桥 董树文 赵越 张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572120)资助的成果。
论述了华北地区侏罗纪构造变形样式与岩浆活动序列,目的是试图提出一个侏罗纪构造阶段性演化历史的框架。将华北地区侏罗纪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划分为3个阶段。早侏罗世早期大地构造显著特征是没有岩浆活动(205~191Ma的岩浆...
关键词:侏罗纪构造 板内变形 华北 多向挤压 汇聚构造体系 
燕山褶断带中生代盆地变形—板内变形过程的记录——以下板城、承德—上板城、北台盆地为例被引量:21
《地球学报》2006年第1期1-12,共12页徐刚 赵越 高锐 李秋生 胡健民 刘晓文 吴海 杨富全 张拴宏 管烨 张季生 白金 匡朝阳 王海燕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编号:200213000040;20001300016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0132020)资助成果。
本文通过对燕山褶断带下板城和承德地区中生代三个世代的盆地沉积记录和变形分析,阐述了中生代燕山板内造山的发展过程。这三个中生代盆地从老至新分别是三叠纪至中侏罗世时期的下板城盆地,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的承德—上板城盆地,...
关键词:中生代盆地 板内变形 下板城盆地 承德-上板城盆地 北台盆地 冀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