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混合

作品数:335被引量:3503H指数:3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莫宣学李永军赵志丹王玉往王京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作者=罗照华x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一种岩浆混合作用的分类及其地质意义:以西昆仑山的3个岩体为例被引量:1
《地质找矿论丛》2010年第4期271-281,共11页詹华明 罗照华 柯珊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973"项目(G1998040807;2002CB4126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2038;40472033)联合资助
文章以西昆仑山3个花岗质深成侵入体的研究为例,认为岩浆混合形成的深成岩特征取决于发生混合作用(hybridization)的岩浆的性质,如温度、黏度、成分等物理与化学条件。岩浆的大多数性质都与温度有关,因此可以以温度为主要指标将岩浆混...
关键词:分类 混合作用 混杂作用 注入作用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生长被引量:477
《高校地质学报》2007年第3期403-414,共12页莫宣学 罗照华 邓晋福 喻学惠 刘成东 谌宏伟 袁万明 刘云华 
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基础研究花岗岩项目(200113900018);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工作项目"青藏高原岩浆岩与大陆碰撞过程综合研究"(121201061010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02CB41260)的资助
东昆仑造山带是青藏高原内可与冈底斯相媲美的又一条巨型构造岩浆岩带。该带内的花岗岩形成可以划分为4个时段,分别与4个造山旋回相对应:前寒武纪(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新生代。其中,以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关键词:东昆仑造山带 花岗岩 底侵作用 岩浆混合作用 地壳生长 
北京房山岩体形成过程中的岩浆混合作用证据被引量:43
《岩石学报》2006年第12期2957-2970,共14页覃锋 徐晓霞 罗照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434010);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项目"国家岩矿化石标本描述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2003DEA3N025);中国地质大学"创新杯"项目
北京房山侵入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单元和三种不同结构的花岗闪长岩单元组成,岩体中广泛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富集暗色矿物的线状条带以及各岩相单元的非渐变接触关系等宏观特征,指示岩体的形成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密切联系。122个...
关键词:房山岩体 花岗岩 内环带 斜长石 镁铁质微粒包体 电子探针分析 
东昆仑喀雅克登塔格杂岩体的SHRI 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07
《岩石矿物学杂志》2006年第1期25-32,共8页谌宏伟 罗照华 莫宣学 张雪亭 王瑾 王秉璋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200113900069_4_3;200113900018_5)
喀雅克登塔格杂岩体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山东南部,由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等岩石类型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混合特征。通过对杂岩体中辉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锆石进行SHRIMP测年,分别获得403.3±7...
关键词:锆石SHRIMP年龄 岩浆混合 锆石形态 早泥盆世 喀雅克登塔格 东昆仑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被引量:164
《中国地质》2005年第3期386-395,共10页谌宏伟 罗照华 莫宣学 刘成东 柯珊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200113900069-4-3;200113900018-5)资助。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岩体成分变化大;花岗岩类岩石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microgranularenclave——MME);不同岩性之间常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这些岩体无一例外都和代表下地壳的...
关键词:幔源岩浆底侵作用 岩浆混合作用 镁铁质微粒包体(MME) 三叠纪 东昆仑 
西昆仑阿卡阿孜山杂岩体的特征和成因被引量:13
《现代地质》2005年第2期189-197,共9页谌宏伟 罗照华 莫宣学 詹华明 
中国地质调查局"东;西昆仑地质构造对比研究"项目 (200113900069 4 3);中国地质调查局"东昆仑造山带岩浆混合花岗岩及其填图方法基础研究"项目 (200113900018 5)。
阿卡阿孜山杂岩体位于西昆仑昆南地体南侧, 被新藏公路横切出一条南北长约2km的剖面。在剖面范围内可见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等多种岩石类型出露。通过详细研究岩体的野外地质...
关键词:西昆仑 阿卡阿孜山杂岩体 印支晚期 岩浆混合作用 岩浆底侵作用 
东昆仑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来自锆石SHRIMP年代学的证据被引量:153
《科学通报》2004年第6期596-602,共7页刘成东 莫宣学 罗照华 喻学惠 谌宏伟 李述为 赵欣 
东昆仑东部约格鲁岩体中发育形态各异的暗色微粒包体和若干基性岩体.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花岗闪长岩、暗色微粒包体(MME)和角闪辉长岩三者之间具有成因联系. 选择花岗闪长岩(寄主岩)、角闪辉长岩和寄主岩...
关键词:SHRIMP年龄 花岗岩 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东昆仑-幔岩浆 锆石U-PB测年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类Pb-Sr-Nd-O同位素特征被引量:61
《地球学报》2003年第6期584-588,共5页刘成东 莫宣学 罗照华 喻学惠 谌宏伟 李述为 赵欣 
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项目"花岗岩重大地质问题研究"(编号 2 0 0 113 90 0 0 1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19980 40 80 0 ;2 0 0 2CB412 60 0 )资助
本文报道了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辉长岩、花岗岩类及其包裹体的Pb、Sr、Nd和O同位素组成。东昆仑造山带花岗质岩石全岩和长石Pb同位素组成相差不大 ,具明显的造山带Pb同位素特征 ;Sr同位素初始值 (ISr)变化于 0 .70 14 4~ 0 .70 972之间 ...
关键词:花岗岩成因 岩浆混合作用 同位素 东昆仑 
东昆仑约格鲁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特征及成因被引量:74
《地质通报》2002年第11期739-744,共6页刘成东 张文秦 莫宣学 罗照华 喻学惠 李述为 赵欣 
"花岗岩重大地质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113900018)之"东昆仑造山带岩浆混合花岗岩及其填图方法基础研究"课题的成果。
对东昆仑约格鲁花岗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态、大小、成分和分布等主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发现包体形态多样,以强烈的塑性流变为特征;包体大小悬殊,多数直径为几十厘米,最大者长轴达4m;包体成分以闪长质为主,结构总体上比寄主岩...
关键词: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花岗岩 东昆仑 包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