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剧

作品数:321被引量:305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肖振宇熊庆元李叶晔张冰梅王兆辉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音乐学院吉林师范大学沈阳音乐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间音乐创作与乡村文化建设——以陕北秧歌剧的创作为中心
《农业考古》2024年第6期141-146,共6页何至豪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间音乐、艺术创作与乡村文化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探寻音乐创作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以及民间音乐与新音乐创作对接交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秧歌剧这种颇具浓郁中国气派和...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 秧歌剧 农村文化 
延安时期秧歌剧研究
《四川戏剧》2024年第11期79-83,共5页李秀明 张君仁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音乐文化建设及其历史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019AD025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延安时期秧歌剧在陕北秧歌基础上发展而来,特别注重对传统小场秧歌中的歌舞小戏的吸收与借鉴。秧歌剧音乐主要来自陕北秧歌、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及陕北革命歌曲的音调,音乐创作手法从选曲填词、一曲多用到改编、新创不一而足。题...
关键词:秧歌剧 陕北秧歌 延安时期 革命文艺 
“人民文艺”形态与“民族-国家”身体叙事——延安新秧歌剧多模态话语阐析
《音乐研究》2024年第5期42-52,共11页仝妍 胡博 
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学科建设视野下中国当代舞蹈批评话语体系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2DE011);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国家在场’视阈下民族舞蹈学中国学派的知识范式与学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3YJA760078)的阶段性成果。
新的社会秩序观念在重新建构的同时,身体的存在方式和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方式都会发生较为特殊的变化。“新种歌剧”作为新的叙事性身体,经过改造与规训,以“身体的革命”完成“打破-重塑”的话语机制的成型,最终成就“民族-国家”的身体...
关键词:人民文艺 延安文艺 新秧歌剧 多模态 身体话语 
从秧歌剧到红色经典——《白毛女》的生成及叙事流变研究
《中华戏曲》2024年第3期233-249,共17页孟丽花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红色经典”的跨文本研究(项目编号:16AZW003)
作为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白毛女》是20世纪中国文艺对工农大众进行社会主义启蒙的重要文本。这一经典包括始源性歌剧文本以及衍生性文本如电影、芭蕾舞剧、京剧等。源自民间传说的民族歌剧《白毛女》生成于延安时期新生政权致力...
关键词:秧歌剧 《白毛女》 社会主义启蒙 文化领导权 意识形态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体系建构——以秧歌剧为考察中心被引量:1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21-29,共9页唐金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1YJA710015)。
秧歌剧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民间艺术。秧歌剧是从扭秧歌、旧秧歌戏发展而来,在时代机遇、现实需求等背景下形成的。延安时期秧歌剧极具革命属性,在党与边区政府的努力,人民大众的热衷,...
关键词: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革命话语 秧歌剧 建构 
抗日根据地秧歌剧的多源性和创作特点
《歌唱艺术》2024年第7期20-26,共7页石一冰 
在抗日根据地的音乐历史中,秧歌剧是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秧歌剧是在旧有秧歌戏的基础上提升改造而成的,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了大量的社会动员作用,而且秧歌剧所具有的“新质”为民族新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搭建了桥梁。但...
关键词:秧歌剧 秧歌戏 新歌剧 抗日根据地 创作特点 动员作用 歌剧创作 多源性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与弘扬——以威海市文登区侯家镇北廒秧歌剧为例
《新校园》2024年第7期14-16,共3页于娟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流传久远,其中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人的舞动、戏耍、歌唱等形式来完成的,我们称这类表现形式为表演类艺术。其特点是:以部分民间艺术品、器械、工具等为道具或装饰手段,突出展现人的歌舞、演...
关键词:装饰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 秧歌剧 民间艺术品 表演技能 表演艺术 表现形式 侯家镇 
山西地方戏曲文献资源的内容与类型研究
《戏友》2024年第3期20-21,共2页胡凌子 
2023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元宇宙背景下山西地方戏曲文献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思考与探索》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3BB029。
山西历史上曾拥有52个戏曲剧种,现今仍活跃着38个剧种,一直居全国首位。其中,既有四大梆子,还有锣鼓杂戏、赛戏等形态原始古朴的地方小剧种;不仅有从道情说唱演变而来的道情剧种,还有大量以载歌载舞见长、遍布山西各地的秧歌剧。在山西...
关键词:锣鼓杂戏 戏曲剧种 舞台表演 山西地方戏曲 文献资源 赛戏 秧歌剧 文化交流 
延安鲁艺与陕北秧歌剧创作:革命文艺的双重视角
《文学艺术周刊》2024年第12期43-45,共3页杨茜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人文社科专项)“延安时期秧歌剧创作共鸣现象研究”,项目编号:21JK0442。
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称延安鲁艺)与陕北秧歌剧创作在中国现代革命文艺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院校,延安鲁艺培养了一批具备革命意识和艺术才能的文艺工作者。在此背景下,陕北秧歌剧作为一...
关键词:延安鲁艺 艺术院校 文艺工作者 革命文艺 艺术才能 文艺现象 鲁迅艺术学院 中国现代革命 
编辑前言
《戏曲艺术》2024年第2期I0002-I0002,共1页本刊编辑部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新文艺工作者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戏曲艺术的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以“推陈出新”的方式尝试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这一转型过程复杂而曲折,期间每一部经典之作都是不断累积的“渐近...
关键词:中国戏曲艺术 传统戏曲 秧歌剧 文艺工作者 兄妹开荒 当代戏曲 诞生过程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