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

作品数:934被引量:163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张鸣张以诚郑荣琴庞中鹏庹国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湘潭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外书摘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北京的三条洋名街
《中外书摘》2018年第10期102-105,共4页李弘 
北京过去有一句话,叫“看西洋景儿”说的是去街头看新鲜事儿,最新鲜的当然是洋人整出来的玩意儿。当年在玉河小区有这么个西洋景儿,是三条街上三个钉着洋人名字的路牌,它们是马可·波罗街、赫德街和莫理循街,对应今天的路名分别是...
关键词:北京 洋名 王府井大街 莫理循 西洋 洋人 马可 赫德 
想当年,来华的洋人吃什么
《中外书摘》2018年第5期47-50,共4页苏生文 
位于北京行政学院校内的“利玛窦墓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是笔者经常要去瞻仰的两个墓地之一(另一个是位于北京植物园的梁启超墓),每次似乎都会悟出点什么。这一回故地重游,读着墓碑上外国传教士的中国名字。突然闪出了一个...
关键词:外国传教士 行政学院 利玛窦 梁启超 植物园 西方人 墓地 北京 
清末,洋人眼里的市井中国
《中外书摘》2018年第3期80-82,共3页哥伯播义 刘犇 邢锋萍 
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商人、外交家等涌入中国,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游记、见闻等著述。本文作者哥伯播义,1847年受英国圣公会派遣来华传教,先后在宁波居住了八年,在传教的同时,还写下了大量讲述中国风土民情的随笔。
关键词:中国 西方传教士 清末 市井 人眼 明清时期 风土民情 外交家 
清末洋人参加的中国式晚宴
《中外书摘》2014年第3期82-84,共3页
皇家国宴 在广州的英国人有时会有机会参加中国人的正式晚宴,但几乎没人赴过皇帝赏赐的隆重盛宴,关于这方面的情形,
关键词:晚宴 中国式 人参 清末 中国人 英国人 
清末,洋人来了
《中外书摘》2013年第11期79-81,共3页邢超 
闭关锁国的由来从17世纪开始,英国人尝试和中国进行贸易。说到英国早期对华贸易,就不能不提到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家股份公司,在17世纪被英国政府授予对东印度的贸易特许权,垄断了印度的对外贸易。英国东印度...
关键词:东印度公司 对外贸易 清末 英国人 英国政府 武装力量 特许权 
美国是如何解决“春运”的
《中外书摘》2011年第10期22-23,共2页杨恒均(著) 
有人会问:美国根本没有春节,何来“春运”?稍安毋躁。首先,洋人不过春节,但确实有“春运”,而且一点也不比中国的客运流量小——那就是圣诞节和元旦新年期间,我们姑且也称之为“春运”。这其间也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有时不提前...
关键词:“春运” 国是 圣诞节 春节 洋人 客运 回家 
八十年前看洋人
《中外书摘》2009年第6期72-73,共2页夏元瑜(著) 
前些日子郭立诚女士送了我一部笔名“醒醉”所写的《庄谐选录》,内容全是清末1903年以前约二十年间的社会情形、政要逸闻等等杂事。那时中国在屡败之余,对洋人由仇视转变为盲目的崇拜。这种思想和行为至今不衰。同时中国人自己也在外...
关键词:洋人 中国人 女士 外人 
给洋人当教头的前前后后
《中外书摘》2000年第6期54-55,共2页孙幼军 
1972年底,我从江西一个山沟沟里调回北京,结束了三年零一个月的“五七战士”生活。学院“文革”中被撤消,并没恢复,我是沾了妻子的光才回来的。她是医生,我是汉语教员,这证明我小时候父亲要我长大当个“科技人员”是高瞻远瞩的。...
关键词:工作经历 人生经历 人生感悟 人生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