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说

作品数:267被引量:161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赵丕杰王静钟精华朱琳蔡桂生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千万不要说出来
《风流一代》2025年第5期53-53,共1页张定浩 
契诃夫有一次对别人谈起对方的一个短篇小说:“一切都好,写得艺术。不过,比方说,您的小说里这样写着:‘……而她,这可怜的姑娘,为了她受到的考验很愿意向命运道谢。’可是应当让读者读完她为了考验而感激命运之后,自己说‘这可怜的姑娘...
关键词:契诃夫 短篇小说 让读者自己说 
不要说你很忙
《读写月报》2025年第5期17-18,共2页沈畔阳 
有人问候“你好吗”时,你会用下面的哪一句回答呢?——还好。——挺好的。——很忙。“忙”这个词在日常问候的场合,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我们说“忙”时,可能是有口无心,但其中隐含了一种明显的敷衍。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经历和遭...
关键词:信息 经历 遭遇 问候 确实忙 敷衍 
论诈骗罪中的直接性要件——处分意识不要说之再提倡
《清华法学》2025年第1期105-120,共16页王静 
2022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数据安全的刑法保护模式研究”(22SFB5029);2025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全面数字化背景下数据安全的刑法保护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国内诈骗罪理论与实务将财产处分行为的审查重点错放在被骗人的主观侧面,忽视了客观要素对于处分行为成立的限制作用;直接性要件即财产处分行为必须客观上直接导致财产减损,其根据与机能在于构建了欺骗行为与财产损害之间的归责关联,故...
关键词:直接性要件 处分意识 排他信条 归责理念 
“不要说”的连接功能及历时演变
《对外汉语研究》2024年第2期186-199,共14页李忠亮 谢飘飘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超词形式’关联词语的体系建构与理论探讨”(项目号:19BYY010)成果之一
“不要说”在现代汉语中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偏正结构、关联词语和话语标记。文章重点考察关联词语“不要说”的连接功能,其中连接功能包括复句连接功能和语篇连接功能,在充分描写基础上,从形式、语义、语用、辖域四个角度解释其复句连接...
关键词:关联词语 不要说 复句连接 语篇连接 历时演变 
不要说:等一下利明天吧!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4年第12期1-1,共1页王欢欢 
论诈骗罪中的财产处分行为--处分意识不要说之提倡被引量:3
《环球法律评论》2024年第1期175-192,共18页王静 
处分行为可谓我国当前诈骗罪的核心要件,国内传统理论过分倚重处分意识要素,且试图无差别融合德国与日本的处分行为理论,有错位与杂之嫌。诈骗罪的不法类型并非自我损害犯罪,而是利用被骗人实现财产损害的他人损害犯罪。处分行为所谓的...
关键词:处分行为 处分意识 直接性要件 自我损害犯罪 排他信条 
如果考砸了,家长不要说“没关系”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24年第1期43-44,共2页高一帆 
从小学到高中,孩子要经历大小数百场考试,对有的孩子来说。你说“考砸了没关系”,指的是考试失利,但在孩子看来,指的是他的努力从小学到高中,孩子要经历大小数百场考试,偶尔考砸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家长的应对态度应当更具针对性,不应采...
关键词:应对态度 一刀切 小学 考试 高中 家长 做法 针对性 
求职,这几种话不要说
《演讲与口才》2023年第24期51-51,共1页季风 
有些人在求职面试时说了不该说的话,给面试官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导致求职失败。我们来看-看,在面试时,哪些话不能说:言过其实的话在某外企向社会招聘业务人员时,有一位小伙子,在笔试中无论中文还是外文,都无懈可击。面试时,一位经理问他...
关键词:求职面试 面试官 外企工作 业务人员 
为什么我们不要说“节哀”
《青年文摘》2023年第17期26-26,共1页罗芊 
哀伤是每一个丧亲者的个体权利,它需要被正视、被重视,而不是被节制。关于父母的离世,冰清心至今都记得一个细节,那是在妈妈的葬礼上,她很伤心,和表妹倾诉,“我现在成孤儿了”。当时。
关键词:个体权利 丧亲者 清心 
为什么我们不要说“节哀”?
《人物》2023年第5期74-87,共14页罗芊 
“世界不太一样了”失去至亲至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开始可能不是痛,而是范然,心里空空的。好像进入了一个外星世界,哭不出来,整个人木木的,身体像有塑料外壳。
关键词:塑料外壳 节哀 感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