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承基

作品数:21被引量:376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主题: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高层建筑结构合理振型数粘滞阻尼器更多>>
发文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机械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建筑结构》《上海铁道大学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江苏建筑》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采用不同材料加层时结构阻尼比计算方法(应变能法)被引量:33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第2期91-95,共5页薛彦涛 韦承基 孙仁范 史铁花 韩雪 
从能量原理出发,推导出采用不同材料加层结构的阻尼比的精确计算公式;同时,根据剪切变形为主的结构特点,推导出适合于手算的不同材料加层结构阻尼比的计算公式,计算公式只与结构振型和楼层质量相关,与精确公式相比有较好的精度。文章通...
关键词:非比例阻尼 加层 能量法 阻尼比 
高层建筑结构扭转反应控制的讨论被引量:7
《建筑结构》2007年第1期77-83,共7页徐培福 黄吉锋 韦承基 
通过三幢平面布置基本对称的多层建筑结构地震实测结果,分析偶然扭转的影响。讨论了扭转位移比超过限值的允许条件,并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对上部无刚性连接的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周期比验算提出近似计算方法,并通过工程...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 扭转反应 偶然扭转 位移比限值 多塔楼结构周期比 
论粘滞阻尼减震结构及其抗震设计方法被引量:21
《建筑结构》2004年第10期10-16,共7页魏琏 郑久建 韦承基 薛彦涛 
基于结构控制中的基本概念 ,详细介绍了粘滞阻尼器的构造、滞回特性、计算模型、计算方法和布置原则 ,具体地提出了阻尼减震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方法。旨在对阻尼减震结构抗震设计技术的进步及其在今后工程中的推广应用起到一...
关键词:减震结构 抗震设计 滞回特性 粘滞阻尼器 抗震设防 结构控制 布置原则 工程 计算模型 
宿迁市文体馆基础隔震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被引量:9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第6期103-108,共6页董军 刘伟庆 王曙光 蓝宗建 尹士公 周有根 薛彦涛 韦承基 
江苏省抗震基金项目"基础隔震的关键技术研究"部分资助
宿迁市文体馆 4 5 0 0座位 ,约 130 0 0m2 ,位于 8度抗震设防区 ,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空间框架 ,钢网壳屋盖。该工程采用基础隔震技术设计 ,在桩基顶面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架空层 ,用作安置设备管道及隔震层。隔震层由叠层橡胶隔震...
关键词:宿迁市 文体馆 基础隔震 非线性时程分析 空间模型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 粘滞阻尼器 
合理振型数的确定及扭转振型判定被引量:8
《工程抗震》2002年第4期1-2,9,共3页韦承基 史铁花 薛彦涛 
本文探讨合理振型数的确定及扭转振型判定 ,提出了特征参数法控制振型数 ,并与有效质量进行比较 ;定义了新的振型方向因子来判定扭转振型。
关键词:扭转振型 判定 有效质量 方向因子 抗震设计 
振型分解法中合理振型数的确定被引量:17
《建筑科学》2002年第2期29-31,共3页史铁花 韦承基 
提出了振型分解法中采用振型位移控制的方法确定结构所需振型数,证明了国外所采用的有效质量法确定振型数的方法。
关键词:合理振型数 振型位移 位移控制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简介(下)
《建筑科学》2002年第2期46-53,共8页胡庆昌 钱稼茹 韦承基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 房屋 抗震设计 多层建筑 高层建筑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简介(中)
《建筑科学》2002年第1期4-10,共7页胡庆昌 钱稼茹 韦承基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 抗震设计 多层建筑 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转换梁结构类型及计算方法的研究被引量:37
《建筑结构》2001年第11期7-14,共8页魏琏 王森 韦承基 
通过对承受不同跨度、不同位置、不同厚度、不开洞和开洞的墙体的转换梁进行墙 梁有限元整体分析 ,并和相对应的框架结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对承受不开洞墙体转换梁、开门洞和窗洞墙体转换梁的结构类型、界定及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 ,成...
关键词:高层建筑 转换梁 有限元 框架结构 结构设计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简介(上)被引量:1
《建筑科学》2001年第6期47-55,共9页胡庆昌 钱稼茹 韦承基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 0 0 11- 2 0 0 1第 6章“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规定了七种结构类型的房屋在一定适用高度范围内 ,不同抗震等级的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和构造要求。七种结构类型为 :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
关键词:抗震设计 抗震构造 多层房屋 高层房屋 钢筋混凝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