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海

作品数:19被引量:2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故宫博物院更多>>
发文主题:传拓残碑金石学拓片全形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紫禁城》《古籍保护研究》《艺术市场》《中国书法》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巴郡察孝骑都尉枳杨府君神道残石柱
《紫禁城》2025年第3期112-115,共4页郭玉海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十月十一日。神道柱题记,石柱两端残断而铭刻完整。石柱残,存高82厘米,广44厘米。隶书。存7行43字。《陶斋藏石记》《居贞草堂汉晋石影》著录。传清同治九年(1870年)四川巴县出土。姚觐元、端方、周季木递藏。1956...
关键词:神道柱 陶斋藏石记 隆安三年 隶书 
北宋至民国间青铜器传拓考论
《紫禁城》2025年第3期122-133,共12页郭玉海 
北末开始的青铜器铭文传拓,促进了金石学与传拓技艺的发展;清代乾嘉金石学家广泛参与拓片制作,进一步使金石学与传拓技艺密切结合,相互成就。到晚清时期,明确、系统的青铜器铭文传拓操作规则得以确立,职业手工艺人的出现,更为此后的青...
关键词:铭文 金石学家 传拓 拓片 北宋 乾嘉 青铜器 
记朱家潛先生手书拓片题跋二则
《紫禁城》2024年第12期149-151,共3页郭玉海 
朱家潛先生字季黄,以学问渊博,德行懋著,令人景慕,故宫全院上下皆以“朱老”尊称之。朱老工书,然甚少为人题跋,曾为我手跋二幅拓片作品,至今感念。其一为商兽面纹大钺拓本,作于一九九○年,题跋文字较简略。
关键词:兽面纹 题跋 拓片 
从“映像文物”到“成为文物”
《中国书法》2024年第11期102-111,共10页郭玉海 
传拓石刻的技艺在唐代已经十分成熟,到宋代出现了扑墨法,开始了石刻传拓中擦墨法与扑墨法并用的阶段。金石传拓技艺的基本内容和操作工序在宋代被确立下来,其后虽有不断完善和改良,但是都没有超出这一时期的整体技术框架。在宋代,由于...
关键词:宋拓 碑帖 传拓 拓片 金石学 
三体石经残碑
《紫禁城》2024年第11期116-119,共4页郭玉海 
魏正始二年(二四一年),石经碑。残高三八厘米,广三二厘米。古篆,小篆,隶书。存十一行一百一十字。传清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在河南洛阳龙虎滩黄占鳌舍之花墙间发现。《居贞草堂汉晋石影》著录。
关键词:光绪二十年 三体石经 河南洛阳 隶书 
上军大将军曹真残碑
《紫禁城》2024年第9期108-113,共6页郭玉海 
魏太和五年(二三一年)后。德政碑。碑石残,存高八十二厘米,宽一百二十二厘米,隶书。碑阳存二十行十百三十五字,碑阴存三十行四丰八十五字。传清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年)出土。《陶斋藏石记》《居贞草堂汉晋石影》等著录。
关键词:清道光 碑阳 德政碑 残碑 
朝侯小子残碑
《紫禁城》2024年第7期122-125,共4页郭玉海 
东汉,无年月。墓碑。碑上段残失,仅存其下,石质坚硬,略显粗糙。残高八六・五厘米,广八一·六厘米。隶书。存十四行一九八字。传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陕西长安出土。《汉晋石刻墨影》《居贞草堂汉晋石影》等著录。
关键词:宣统三年 汉晋 残碑 朝侯 
皇女残碑
《紫禁城》2024年第5期134-137,共4页郭玉海 
东汉·建宁四年(一七一年)七月以后。墓碑。碑石残,存高一三五厘米,广二七厘米。隶书。存三行五二字。《汉晋石刻墨影》《居贞草堂汉晋石影》等著录。传河南洛阳出土。周季木旧藏,一九五六年文物局拨交周叔弢捐赠文物。文物号:新一三五...
关键词:季木 汉晋 河南洛阳 残碑 文物 周叔弢 
连载·古刻新拓② 沇州刺史杨叔恭残碑
《紫禁城》2024年第3期126-129,共4页郭玉海 
东汉建宁四年(一七一年)七月六日。德政碑。碑石残存高五0厘米,宽五七厘米。隶书。碑阳存字十二行,行一字至九字不等。
关键词:州刺史 隶书 德政碑 
连载·古刻新拓(1)池阳令张君残碑
《紫禁城》2024年第1期108-111,共4页郭玉海 
石刻史料由于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信息而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如司马迁编撰《史记》,郦道元注《水经》都考察,征引了许多石刻文物,甚至早在战国的《墨子》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述。北宋以后,石刻更成为金石学研究的最重要对象。
关键词:《墨子》 金石学 石刻史料 郦道元 《史记》 历代学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