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荣

作品数:6被引量:2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更多>>
发文主题:包产到户农民主体地位实践逻辑人民公社因果更多>>
发文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理论学刊》《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富有研究价值的乡村记录——一位大队书记的工作日记被引量:2
《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8期101-109,共9页张海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对策研究>(08&ZD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工作日记 乡村 书记 价值 中国史研究 专题资料 社会基层 实证研究 
人民公社解体再探--基于农民主体地位与基层实践逻辑的考察被引量:8
《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6期54-63,共10页张海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对策研究》(08&ZD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在新中国工业化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然而最终还是解体了。对此,若从农民主体地位与基层实践逻辑视角进行考察,笔者认为:公社制度下的农民,对缺乏经济基础与人文支撑的"道理说教"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由于公社体制存...
关键词:人民公社 解体 因果再探 
人民公社时期县社干部农村政策执行中“变通”问题研究--以河北省部分地区包产到户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4
《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5期59-67,共9页张海荣 
人民公社时期,县社干部往往采取多种策略,冒着被整肃的风险,与广大农民一起对不合实际的农村政策进行了"变通"。这种"变通"始终不断,探究原委,笔者认为:解决民生问题是主要动因;费力不讨好、常常被问责是社会心理因素;人情世故的复杂以...
关键词:人民公社时期 县社干部 农村政策执行 变通问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选择包产到户的社会心理分析被引量:3
《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5期77-85,共9页张海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普遍倾心于土地包产到户。究其原因,除了良好的经济绩效外,这一制度还具备潜在的心理调节功能。具体地讲,在高度集中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下,包产到户一方面矫正了合作化后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民较为扭曲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农民 包产到户 社会心理分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变迁的历史分析被引量:3
《理论学刊》2006年第8期103-106,共4页张海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包产到户责任制的不断沉浮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中,传统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一制度的变迁。
关键词:包产到户 变迁 历史分析 中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合法地位缺失的多维分析被引量:4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45-53,共9页张海荣 
在当代中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及相应的重大决策对社会的发展变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兴起,但最终都沉寂下去。究其原因,从理论角度分析,包产到户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找不到...
关键词:包产到户 合法地位 社会主义理论 农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