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华

作品数:5被引量:40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主题:油气成藏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部孔隙流体势更多>>
发文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地质科学》《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油砂山油田过渡带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1年第23期98-99,共2页张晓秋 付艳双 徐国祯 张延华 冯香玲 郭正权 
油砂山油田纵向上储层薄、多、非均质性严重,2012年尕斯中浅层Y3522井套管错断,层调至油砂山,对K5以下(900~1 100 m)7个潜力层补孔压裂,初期日产油2.7 t,取得较好效果,从而发现了油砂山过渡带。但前人对该过渡带从未开展过测井分层与测...
关键词:油砂山油田 油砂山过渡带 测井解释模型 精细二次解释 
柴西北小梁山地区混积岩测井岩性识别被引量:10
《地质科技情报》2014年第2期180-185,共6页司马立强 杨毅 吴丰 姚军朋 张凤生 张延华 
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2011E-0305);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GIFSS0710)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小梁山背斜构造,陆源碎屑和湖相碳酸盐混合沉积广泛发育,地层岩石类型多样,测井响应特征复杂,岩性识别非常困难。结合岩石物理实验数据(铸体薄片、粒度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碳氯分析)和测井资料,对研究区混积岩...
关键词:柴达木 混积岩 测井 岩性 图版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同沉积逆断层控制下的输导系统特征及其勘探意义被引量:5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1-4,8,共5页李鹤永 刘震 张延华 杨雪峰 陈艳鹏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3-K08)资助
针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简称柴西南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成藏特征,提出了生长逆断层控制下的"F"型输导系统.通过分析生长逆断层对构造、沉积及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阐述了此类输导系统形成机制、组成特征及其控油意义.认为"F"型输导系统...
关键词:生长逆断层 “F”型输导系统 运移模式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温—地压系统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被引量:14
《地质科学》2006年第4期564-577,共14页李鹤永 刘震 党玉琪 马达德 张永庶 张延华 陈艳鹏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3-K08)资助。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
关键词:古地层压力恢复 地温-地压系统演化 流体势 油气运聚 柴达木盆地西部 
柴西地区古流体势场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1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期11-16,共6页李鹤永 刘震 马达德 李潍莲 张延华 张永庶 
'十五'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3-K08)
古流体势分析是油气成藏研究和盆地、区带含油气评价的基础。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计算了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应用改进的Phillipone法对地层古压力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恢复了研究区的古流体势...
关键词:柴西地区 古流体势场 油气成藏 油气评价 孔隙 地层古埋深 地层古压力 地质条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