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书

作品数:13被引量:6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发文主题:辽河盆地油气运移有机质油气地质更多>>
发文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天然气地球科学》《断块油气田》《石油实验地质》《中国海上油气(地质)》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煤生烃史系统动力学模拟被引量:4
《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年第6期29-32,共4页何光玉 吴冲龙 陈荣书 
国家重点基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95重点攻关项目
煤成烃是目前国内外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是油气地质研究新的热点和重点。本文基于煤成烃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系统动力学”的工作方法,将煤生烃史系统划分为古温度和有机质成熟史、烃源岩发育史和有机质降解史等三...
关键词: 生烃 系统动力学模型 辽河盆地 油气地质 
分阶段排烃模拟模型研究被引量:3
《石油实验地质》1999年第4期357-363,共7页张卫华 陈荣书 陈习峰 唐金良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实用的排烃模拟模型。根据该模型可将排烃分为单因素排烃和双因素排烃两个阶段。在单因素排烃阶段,含油饱和度是烃类排出的唯一控制因素,排烃的动力是压实作用;在双因素排烃阶段,排烃受临界含油饱和度和临界破裂...
关键词:排烃模型 模拟 模型 石油生成 石油运移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南段原油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8年第2期131-135,共5页陈荣书 吴铁生  
根据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南段荣兴屯,大平房及桃园3个地区获得工业性油流的77口井不同层段的原油常规物理性质分析资料和随机选择的不同层段16个油样多项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综合分析确定上述地区内煤型油占有一定的优势,其次为湖相原油...
关键词:辽河盆地东部 凹陷 地球化学特征 煤型油 湖相原油 成因类型 
辽河盆地桃园—荣兴屯地区煤岩排烃过程模拟被引量:2
《新疆石油地质》1997年第3期221-224,共4页何光玉 陈荣书 张家骅 唐仲华 张卫华 
根据排烃研究的最新成果及煤岩研究的最新进展,认为煤岩中油气运移的主要机理为生烃增压驱动下沿微裂缝的独立烃相排出,含烃饱和度和破裂压力是控制排烃的两个主要因素,据此建立了煤岩微裂缝排烃模型.将它应用到辽河盆地桃园--荣兴屯地...
关键词:煤岩 微裂隙 排烃模拟 油气运移 辽河盆地 
辽河盆地桃园─荣兴屯地区煤成烃模拟
《断块油气田》1997年第3期5-7,共3页何光玉 陈荣书 张家骅 
在考虑剥蚀作用与火成岩影响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地史和成熟史恢复,在分析国内有关煤成烃热模拟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辽河盆地桃园──荣兴屯地区下第三系煤成烃模式,进而对目的层进行了生烃史模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准确可靠的。
关键词:辽河盆地 煤成气 煤成油 排烃量 模拟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南段Es_3上段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烃潜力
《天然气地球科学》1997年第3期18-22,共5页张卫华 陈荣书 缪素青 何光玉 吴泽坚 吴铁生 
多项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表明,研究区内的煤岩以脂质组和富氢镜质组占优势,绝大多数属于Ⅱ型有机质,少数接近于Ⅰ型有机质。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该区的煤具有良好的成烃条件。研究区内业已发现的以煤成油占优势的工业油气藏进一步证实了该区E...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烃潜力 煤成油 油矿床 盆地 
双开关排烃模型及其在辽东湾地区的应用被引量:10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5年第4期253-262,共10页陈荣书 罗毓辉  
自晚期生油说确立以来,排烃就成为油气地质研究和油气资源量评价中最突出的难点。本文吸取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独立相作为排烃的主要相态,建立一个二维(剖面)双开关排烃模型。即认为孔隙流体压力达到破裂压力值且含油饱和度超过...
关键词:双开关排烃模型 辽东湾地区 应用 破裂压力 临界含油饱和度 油气地质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田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349-354,共6页张建林 陶一川 陈荣书 张忠先 
以实测的流体资料为基础,初步揭示了塔北地区油田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塔北地区存在两股地下水流,南部生油区为压实水流,由南向北流动,北部为重力水流,由北向南流动,这两股水流交汇于雅克拉和轮南地区,向上封闭式内泄。...
关键词:油气田 水文地质 水文地球化学 塔里木盆地 
关于碳酸盐源岩研究的两个问题被引量:1
《地质科技情报》1993年第2期87-90,共4页陈荣书 
简要介绍了碳酸盐源岩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分散且不均一)及确立成熟度的新指标透射色指数(TCI)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碳酸盐源岩 有机质 赋存状态 
渤中油区地下流体动力学特征被引量:6
《石油学报》1993年第3期20-29,共10页陈荣书 何千里 何生 何炳骏 韩庆炳 
通过分析地下流体运动的能量变化,指出控制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根本因素是地下流体力场,即流体势的分布特征。应用自已研制的CPPS系统软件,综合其它地质资料,分析了渤中油区主要产层的流体势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油气二次运移的方...
关键词:油气勘探 地下 流体动力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