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淑芹

作品数:28被引量:2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延边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朝鲜族喜剧中国现代喜剧嬗变女性意识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山西能源学院学报》《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民族与女性的双重书写:改革开放后朝鲜族女性文学创作被引量:1
《东疆学刊》2022年第1期94-100,共7页孙淑芹 侯悦 
中国朝鲜族女性文学是朝鲜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女性视角和性别体验、民族体验出发,反映了朝鲜族女性在跨国劳动交易过程中的文化身份体认焦虑,表现了朝鲜族女性的双重边缘位置及性别觉醒,具有鲜明的...
关键词:朝鲜族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族性特征 女性经验 理性精神 
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35-37,共3页孙淑芹 于薇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类型,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挖掘语文和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培养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教学资源 核心素养 大语文 
走下神坛的母亲——金仁顺《桃花》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48-51,57,共5页孙淑芹 侯悦 
金仁顺的《桃花》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性书写,消解了母亲的神性,还原其作为女人的一面。作品多角度地折射出了颠覆性书写背后的文化哲思,即对男权中心文化的解构,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自审,以及对当代母女关系的反思。
关键词:金仁顺 桃花 母亲形象 父权文化 女性意识 
论赵园散文的“理性化”倾向
《长江丛刊》2019年第21期1-2,共2页侯悦 孙淑芹 
赵园的散文中蕴含着对人文胜迹的生命关怀、对浮华尘世的理性思索、对凄廖暮年的温情关照,这些都渗透着作家散文创作的"理性化"倾向.其文章清新隽永、静心启智,对当代学者散文的发展和繁荣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赵园 散文 理性化 人文关怀 人性反思 
读《狼图腾》中的狼与狗
《中华辞赋》2019年第5期253-254,共2页张雪敬 孙淑芹 
《狼图腾》一书是一部描写游牧民族的生活和草原狼的生存智慧的巨著,该书以下放到内蒙草原的知青陈阵的视角来讲述游牧民族对草原狼图腾的崇拜和信仰,展示了草原狼所特有的勇猛自由和毕格列阿爸的独有的'狼性'智慧。记叙了在那个独特的...
关键词:图腾崇拜  家养狗 国民性 
地方民族高校民间文学课教学浅探被引量:4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33-34,39,共3页孙淑芹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给地方民族高校民间文学教学提供了契机和更高要求。民间文学教学应注意开掘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民间文学和文化资源,并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拓展教学内容和空间,建构第二课堂,在互动交流、讨论探究中培养...
关键词:民间文学课 地方民族高校 民族性 主体性 实践性 
中国古代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嬗变——以《白蛇传》为例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126-127,共2页闫琦 孙淑芹 
《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一直在不同语境中被不同审美体验、不同价值取向的作家改写与重构,这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同时又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寄予更深刻的政治精神、文化内涵。
关键词:《白蛇传》传说 人物形象 主题 重构 
论黄梵动物诗歌的死亡主题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112-114,共3页公艳馨 孙淑芹 
死亡诗在当代诗歌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当动物诗的主题与死亡相关时,动物诗则有更深层次的意蕴。诗人黄梵有意识地将动物的死亡与人的存在价值相联系,引导读者对生存的本质做出思考。动物死亡诗开拓了诗歌艺术审美的题材,也证实了动物死亡...
关键词:黄梵 动物诗 死亡主题 人类 存在主义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6年第7期77-79,共3页赵毅 孙淑芹 
引言:原型意在表明人类共同情感体验或精神现象的出现和存在,也标志着最初的、最原始的、作为开端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情感。藏民族的文化原型可以理解为藏族人民敬畏神明、尊重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信仰。扎西达娃在《西藏隐...
关键词:扎西达娃 精神现象 藏民族 藏族人民 精神体验 民族历史 藏文化 精神信仰 藏族文化 现代文明 
四面楚歌中的回忆——论张爱玲《小团圆》的叙事模式被引量:2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124-128,共5页王晓习 孙淑芹 
张爱玲的《小团圆》创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其逝世多年后终于出版;同时,作为张爱玲的遗作,也成为后人理解和研究张爱玲的宝贵资料。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娴熟地运用模糊、断裂的叙事时间模式,加以多重身份的叙事者角度及特有的"张氏"...
关键词:张爱玲 《小团圆》 叙事模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