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恒

作品数:19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玛丽·巴顿》犯罪心理犯罪教学改革美国文学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韶关学院学报》《文教资料》《青年文学》《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解析威尔斯《隐身人》中格里芬的多重科技异化
《探索与批评》2024年第2期70-81,共12页李安恒 梁小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创新项目“跨文化视域下融通性思维对批判性思维的辩难”(21GWCXXM-061)阶段性成果。
《隐身人》作为威尔斯科幻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鲜明的主题是科技异化。笔者从格里芬的外形异化、心理异化、行为异化和认知异化等四个维度解读和分析《隐身人》的科技异化主题,揭示隐身术导致格里芬孤立于社会的荒诞性及其自我毁灭的必...
关键词:《隐身人》 科技异化 极端个人主义 隐身 
约翰·巴顿犯罪成因探析——以挫折-攻击心理学理论为视角被引量:3
《韶关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24-27,共4页李安恒 
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的代表作《玛丽·巴顿》(Mary Barton)中的主人公约翰·巴顿,作为工人阶层的代表,在巨大的挫折驱使下谋杀了厂主的儿子哈利·卡森,这一暴力犯罪符合挫折-攻击心理学理论,挫折是导致其暴力犯罪的心理成因。
关键词:《玛丽·巴顿》 约翰·巴顿 挫折-攻击理论 犯罪心理 
古希腊悲剧对照下的约翰·巴顿悲剧形象解读被引量:1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23-25,共3页李安恒 
约翰·巴顿是一位小人物出身的平民悲剧英雄,不断加深的悲惨经历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复杂,矛盾不断升级,约翰·巴顿对厂主儿子的谋杀构成故事的高潮。巴顿身上体现了古希腊悲剧英雄的高贵精神和善良品德。
关键词:约翰·巴顿 悲剧形象 古希腊悲剧 对照 
“挫折—攻击”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约翰·巴顿犯罪成因探析被引量:6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75-78,128,共4页李安恒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的代表作《玛丽·巴顿》(Mary Barton)中的主人公约翰·巴顿,作为工人阶层的代表,在巨大的挫折驱使下谋杀了厂主的儿子哈利·卡森,这一暴力犯罪符合挫折-攻击心理学理论,挫折是导致其暴力...
关键词:《玛丽·巴顿》 约翰·巴顿 “挫折—攻击”理论 犯罪心理 
精神分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吉的精神结构及其人格缺陷
《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89-91,共3页李安恒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主角玛吉因为自己的恋爱问题和哥哥汤姆多次冲突,每次都屈服于哥哥的压力,凸显了情感和道德、欲望和责任的矛盾。精神分析玛吉的精神结构,探索她的本我和自我及超我的内部斗争,发现她的本我受到了过多的压抑和...
关键词:精神分析 本我 自我 超我 人格缺陷 
对比分析《白鲸》和《老人与海》的典型差异被引量:1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88-90,共3页李安恒 
《白鲸》和《老人与海》同为美国文学的名著,在外在的形式和故事情节上具有很高的形似度。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两书在人物性格塑造、文学流派以及时代背景和作品主旨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关键词:对比研究 差异性 性格塑造 文学流派 主旨 
综论逆向思维在英美小说创作中的应用
《文教资料》2012年第4期13-15,共3页李安恒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维,突破了常规思维的束缚,不仅可以使作家超越前人和自己,也有助于作品创新和成功。对比分析英美小说的创作思路和过程,可以发现逆向思维被大量地应用的证据,这是作品创新和成功超越过去的一个根源。
关键词:逆向思维 英美小说创作 巧妙运用 
新精神分析艾米丽的恋尸癖特征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147-149,共3页李安恒 
福克纳以旁观和旁证的侧面回忆的叙事方式探索了艾米丽心理变异过程,揭示了恋人谋杀案背后的精神因素。从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学的视角分析,艾米丽患有恋尸癖的典型特征,这是导致谋杀的精神病因。
关键词:艾米丽 恋尸癖 新精神分析学 
多维解读《莫罗博士的岛》中的兽人形象
《青年文学》2010年第8期119-122,共4页李安恒 
威尔斯著名的科幻寓言小说《莫罗博士的岛》中的兽人形象包含着多种象征意义,本文从人的权益,自然,殖民,独裁以及人性等五个层面予以解读,分析了兽人的多重形象,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恶性高科技和荒谬法律的谴责和担忧。
关键词:《莫罗博士的岛》 多维解读 兽人形象 恶性高科技 
论《女勇士》中无名女人命运悲剧后的文化根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98-100,共3页李安恒 
《女勇士》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婷婷的女权主义作品。本文探析了造成作品中无名女人悲剧背后的消极文化根源,揭示了美国女权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性受压抑的悲剧,进一步审视了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弊病。
关键词:《女勇士》 无名女人 女权主义 文化根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