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叶猗

作品数:8被引量:2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发文主题:慢性肾脏病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抗原病情监测心肾综合征更多>>
发文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医药导报》《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实用预防医学》《中华肾脏病杂志》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IL-17A基因rs3819025位点多态性与川崎病的相关性被引量:1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年第7期986-994,共9页杨叶猗 刘欣 刘锐 申琳 李卓颖 杨作成 
supported by the New Xiangya Talent Project of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th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50312),China.
目的:川崎病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是一种多基因复杂性疾病。IL-17是近年来发现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家族成员,有很强的促炎作用,能参与各种急、慢性炎症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IL-17A基因rs381902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川...
关键词:川崎病 IL-17A基因 基因多态性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抗原在慢性肾脏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中华医学杂志》2014年第4期246-250,共5页杨叶猗 肖力 许向青 杨淡昳 朱雪婧 胡平成 孙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812)
目的初步探讨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抗原(TIN-ag)与各种病理类型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小管损伤和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探讨CKD患者肾组织TIN-ag表达与各项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数字抽签的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中南...
关键词:肾机能不全 慢性 病理学 临床 肾小管间质肾炎抗原 αl微球蛋白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抗原在肾脏研究中的进展被引量:3
《中华肾脏病杂志》2013年第5期396-399,共4页杨叶猗 肖力 刘伏友 Yashpal S. Kanwar 孙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812)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抗原(tubulointerstitialnephritisantigen,TINag)是一种主要表达在肾脏近曲小管基底膜,少部分表达在远端小管和鲍曼囊以及肠黏膜基底膜的膜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致为48000—58000。TINag与Ⅳ型胶原蛋白和层粘连...
关键词: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肾脏近曲小管 特异性抗原 肾小管基底膜 相对分子质量 Ⅳ型胶原蛋白 细胞外基质 层粘连蛋白 
心肾综合征临床诊断与监测的生物标记物被引量:8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6期5-7,共3页杨叶猗 肖力 刘伏友 孙林 
心肾综合征(CRS)是指心脏或肾脏功能不全时相互影响、相互加重而导致的心肾功能急剧恶化的临床综合征.Ronco等[1-2]将CRS分为5个亚型:Ⅰ型:急性CRS,即急性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导致的急性肾损伤(AKI);Ⅱ型:慢性CRS,是慢性心力衰竭...
关键词:心肾综合征 生物标记物 临床诊断 病情监测 慢性肾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 心肾功能不全 
MiRNA调节线粒体功能及其意义被引量:4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1年第3期274-276,共3页杨叶猗 孙林 
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 RNA,miRNA)的高度保守性以及稳定性使其在生命活动中不易被降解,发挥调节信使RNA转录后生成蛋白质的作用,以此影响细胞中能量生成、氧化还原、信号转导以及程序性死亡等生理活动,并在病理情况下使细胞功能失调。...
关键词:MIRNA 线粒体 氧化还原反应 
并发肾淀粉样变的多发性骨髓瘤一例
《中华肾脏病杂志》2010年第3期241-241,共1页杨叶猗 李瑛 朱笑萍 袁曙光 李峥 李军 许向青 孙林 彭佑铭 刘伏友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内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引起的恶性肿瘤,肾损害是MM常见的继发性脏器损害之一,而MM并发肾淀粉样变并不多见。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肾淀粉样变 并发 骨髓内浆细胞 克隆性增殖 恶性肿瘤 脏器损害 继发性 
水通道蛋白4与脑水肿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6期21-22,共2页杨叶猗 杨作成 
水通道蛋白4(AQP-4)是一种选择性水通道蛋白,它在脑部的许多结构中如星形胶质细胞膜,蛛网膜下隙,血管周围的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脉络丛上皮及下丘脑和小脑等处广泛存在。在细胞毒性和血管源性等不同机制的脑水肿及不同病因引起的脑水肿...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4 脑水肿 胶质细胞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剂研究进展被引量:4
《实用预防医学》2008年第2期616-618,共3页杨叶猗 杨作成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发病机制包括氧自由基损伤、钙超载、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内源性心脏保护物质作用、钾通道及其受体作用、以及细胞凋亡等因素参与。抗MIRI的药物通过上述机制而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自由基 心肌保护 药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