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英

作品数:25被引量:1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昌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彝族史诗阿喀琉斯古希腊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海外文摘》《青年文学家》《北方文学(下)》《短篇小说(原创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与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英雄形象比较研究
《新传奇》2023年第21期25-27,共3页朱秀英 
该论文撰写获四川省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中国彝族史诗《支格阿鲁》与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比较研究”的支持(项目编号:YZWH2123)。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诞生了许多的英雄。英雄们的故事、英雄们的品格、英雄们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鼓舞影响着人们。英雄们的事迹,经过历史的经年积淀,从人类童年时期对英雄的一种模糊概念,...
关键词:《支格阿鲁》 《奥德修纪》 比较研究 英雄情结 
中国彝族史诗《支格阿鲁》和古希腊荷马史诗中女性原型比较
《海外文摘》2023年第2期118-120,128,共4页朱秀英 
该论文撰写获四川省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中国彝族史诗《支格阿鲁》与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比较研究”的支持(YZWH2123)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中国的彝族史诗《支格阿鲁》,同属于世界史诗范畴中的英雄史诗。这两部史诗均成功地塑造了人类童年时代的英雄形象,如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奥德修斯、赫克托耳等,《支格阿鲁》史诗中的支格阿鲁。这些英雄的形象在...
不会寂寞的弦音-北岛与艾略特诗歌隐喻对比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第12期19-19,21,共2页朱秀英 
(该论文获"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朦胧派诗歌与英语后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项目支持.)
北岛与艾略特,两者的诗歌话语表现都具有较强的隐喻特征,呈现出不会寂寞的弦音.本文着重对比分析北岛与艾略特诗歌的语言隐喻特征.
关键词:诗人 诗歌 隐喻 对比 
比较文学视野下彝族史诗《支格阿鲁》与《荷马史诗》比较研究
《青年时代》2015年第13期15-15,29,共2页朱秀英 
比较文学领域的法国学派和毒!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体系有着非常强的差异性,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就是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他们都认同不同文明体系、背景下的文学不能进行比较。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中西方的文学由...
关键词:史诗 支格阿鲁 荷马史诗 比较研究 
老舍与钱钟书小说幽默讽刺艺术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S2期471-472,共2页朱秀英 
在我国现代幽默讽刺艺术的历史长河之中,老舍与钱钟书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物,他们共同促进了幽默讽刺艺术的完善以及成熟。虽然两者同为现代幽默讽刺艺术的完善者,但他们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具备不同的幽默讽刺观以及幽默讽刺表现风格...
关键词:幽默讽刺艺术 老舍 钱钟书 
试分析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讽刺艺术
《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4Z期104-,共1页朱秀英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讽刺艺术都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经受了岁月的沉淀与激发,在中西方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我们了解到,无论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西方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会给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延伸创造了必不可...
关键词:中国和西方文学作品 讽刺艺术 内敛 深沉 开放 
中西方荒诞文学比较研究
《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X期106-106,共1页朱秀英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个时代,该时期不仅社会生产力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因生产力的发展日益提高,在文学领域中西方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种文学流派异彩纷呈,荒诞派也盛行一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乐趣。荒诞派在形成之...
关键词:中西方 荒诞文学 比较 研究 
中西方文学的差异表现研究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3期203-203,共1页朱秀英 
文学深深扎根于社会基础之中,中国社会的封闭单一与西方的开放多元塑造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情感表现、人文精神、艺术美感以及形象塑造等。在本文中,笔者将基于自身对中西方文学的了解与认识,进...
关键词:中国文学 西方文学 差异表现 文学创作 
关于王安忆《长恨歌》的思考
《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9X期35-35,共1页朱秀英 
《长恨歌》所塑造的主人公王琦瑶的强势与弱势形象集中体现于她与众女伴及男伴的关系之上,而这种形象的背后却同时指向于一个方面:即女性主体地位的缺失。由于主体地位的缺乏而导致作品对女性价值注定的误差。这样作为以塑造女性形象为...
关键词:《长恨歌》 王琦瑶 女性主体地位 
高觉新与汪文宣处事之道的比较
《北方文学(下)》2014年第6期94-94,共1页朱秀英 
巴金的小说《家》与《寒夜》塑造了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任务形象。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高觉新于汪文宣心中都装满了苦水,却又无处倾泄,实在活得太苦、太累了。本文试图通过对二人形象的分析来探讨二者的处世之道,从而揭示其悲剧命运。
关键词:高觉新 汪文宣 处世态度 “无抵抗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