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作品数:3被引量: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纪录片男人刘呐鸥实验电影摄影机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传媒与教育》《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戏剧丛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3
视图:
排序:
论《最蓝的眼睛》里故事的叙述者和幸存者
《传媒与教育》2017年第2期55-56,共2页李涛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建构了两条叙述主线,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和叙述者克劳蒂亚。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克劳蒂亚不仅与祖辈、母亲有着亲缘的维系,她也是母爱呵护下的幸运儿,也因此她才能够表达,通过语言重塑破碎的黑人文化,...
关键词:叙述者 幸存者 《最蓝的眼睛》 
试析刘呐鸥的实验纪录片《持摄影机的男人》被引量:1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101-103,共3页孙鲁涛 李涛 
刘呐鸥拍摄于1933年的纪录片《持摄影机的男人》的视听语言具有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初创时期的电影语言先锋性。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电影美学观念,似乎提醒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电影研究还有很多值得再界定的地方。
关键词:中国早期实验电影 跳切 纪录片 刘呐鸥 《持摄影机的男人》 
关于电影《花木兰》的几点思考
《戏剧丛刊》2013年第1期99-101,共3页孙鲁涛 李涛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影产业化升级进程的不断加快,打着国产大片旗帜的一些高投入大制作影片应运而生。观众对于这些形式大于内容,言之无物的电影讨伐与批评不绝于耳。习惯了小成本制作的中国电影导演们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当艺...
关键词:电影产业化 《花木兰》 小成本制作 中国电影 国产大片 艺术创作 电影导演 人文精神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