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延华

作品数:6被引量:2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小麦稻纵卷叶螟DNA分子基因表达量麦长管蚜更多>>
发文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发文期刊:《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麦类作物学报》《中国农学通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转sGNA基因小麦农艺性状评价与抗蚜效果分析被引量:3
《新疆农业科学》2015年第3期503-510,共8页李陈建 买寅生 付彦博 段晓亮 许兰杰 吕延华 尤明山 梁荣奇 
科技部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8ZX08002-001;2011ZX08002-001);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XJCYQ-2012-01)
【目的】研究外源基因遗传表达的稳定性、转基因小麦农艺性状和抗蚜效果,为转基因小麦商品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于2009/10年度在北京市进行转基因安全评价中间试验,田间调查转基因小麦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等各种农艺性状和田间的抗...
关键词:转基因小麦 中间试验 人工合成雪花莲凝集素(s GNA) 农艺性状评价 
小麦籽粒植酸和无机磷含量的变异及其与千粒重、容重的相关性被引量:4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8-12,共5页张小华 段晓亮 侯春雨 张婷 许兰杰 吕延华 梁荣奇 尤明山 
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402910110429)
为了解小麦品种(系)籽粒植酸和无机磷含量的变异及其与千粒重、容重的相关性,进而为小麦营养品质分析、小麦种质资源筛选和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三氯化铁比色法和钼蓝比色法分别测定92份小麦品种(系)全麦粉的植酸和无机磷含量,...
关键词:小麦 植酸含量 无机磷含量 相关性 
孕穗期和灌浆期小麦品种(系)的抗蚜性评价被引量:7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21-28,共8页许兰杰 吕延华 段晓亮 张小华 梁荣奇 
转基因专项(2011ZX08002-001)
为了解小麦品种(系)在孕穗期和灌浆期的田间抗蚜表现,本研究在自然感蚜的条件下,于2010/2011和2011/2012年度分别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对148份小麦品种(系)进行田间抗蚜性调查,采用蚜量比值法对品种(系)抗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孕穗期...
关键词:小麦 抗蚜性 孕穗期 灌浆期 
丰产小麦品种‘农大211’的灌浆特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第3期72-77,共6页谌志伟 张琼 王家发 陈智斌 吕延华 隋晓燕 沈红霞 梁荣奇 宋印明 尤明山 解超杰 
中国农业大学URP项目"不同粒重类型小麦品种灌浆速度特性的研究";北京市教委示范与推广项目"丰产节水小麦新品种农大211示范与推广";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方冬麦区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选育"(2006BA01A02-03)
为了研究‘农大211’籽粒的灌浆特性和丰产性的关系,给高产栽培和普通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以‘农大3334’、‘中优9507’、‘京411’、‘农大3747’等3种不同粒重类型的品种(系)为对照,对丰产小麦品种‘农大211’在北京地区灌浆过程...
关键词:小麦 '农大211’ 籽粒灌浆 灌浆特性 粒重 
小麦成熟胚培养方法的优化及其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被引量:10
《麦类作物学报》2013年第1期6-12,共7页李映辉 宋娜 王瑜晖 彭福祥 周闪 唐华山 张晶 董宏图 吕延华 梁荣奇 解超杰 孙其信 
转基因专项(2011ZX08002-001,2009ZX08009-084B)
为了优化小麦成熟胚培养体系,在前人报道的小麦成熟胚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对小麦成熟种子处理及取胚方法进行了改进,发现胚切伤略带胚乳的取胚方法及浸泡过夜后4℃低温处理法可以提高小麦成熟胚的再生效率;从19个小麦品种(系)中筛选出5个...
关键词:小麦成熟胚培养 基因型 遗传转化 
稻纵卷叶螟为害对水稻防御化合物及信号分子含量的影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年第5期532-539,共8页汪霞 吕延华 王霞 肖玉涛 娄永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2006CB102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096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04-0534);教育部创新团队资助项目(IRT0535);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2006C22003)
测定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啨e)为害后水稻体内过氧化氢、水杨酸、茉莉酸3种信号分子以及防御相关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为害后0.5、24 h能显著提高水稻体内过氧化氢浓度,为害后0.5、1、24 h显著增加...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 过氧化氢 水杨酸 信号转导途径 防御化合物 胰蛋白酶抑制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