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绪懿

作品数:20被引量: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国立抗战时期《蜕变》戏剧《北京人》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民族艺术研究》《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更多>>
所获基金: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回归传统,寻求另一种生机——写在《南海李准》演出之后
《文化月刊》2019年第9期84-85,共2页段绪懿 聂荣光(摄) 蒋斌(摄) 
2019年8月12日,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文化馆(邻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携川剧《南海李准》献演于第二届四川艺术节,演出反响热烈。该剧无论题材选择、剧本还是表演、音乐等,都呈现出回归传统、创造经典的艺术风貌,本文就该剧回归传...
关键词:回归传统 李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四川省广安市 艺术风貌 题材选择 川剧 邻水县 
国立剧校的话剧史价值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47-55,共9页段绪懿 张毅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国立剧专演剧学派研究"(项目编号:12DB09);四川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培育项目"国立剧专与中国现代话剧发展"(项目编号:13ZDW05)的阶段性成果
国立戏剧学校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所官办话剧学校,它集学校与演出团体功能于一身,是中国话剧教育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代表,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个重要的话剧演出团体,它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
关键词:国立戏剧学校 话剧史 价值 
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次莎剧舞台实践——1937年6月《威尼斯商人》演出评述
《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2期103-108,共6页段绪懿 谢红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国立剧专演剧学派研究>(项目编号:12DB09);四川省教育厅课题<余上沅导演观研究>(项目编号:11SA163)阶段性成果
《威尼斯商人》是最早在中国舞台上演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剧目,文章根据报纸资料还原了1937年6月国立剧校的《威尼斯商人》的排演、演出过程。对此次演出过程进行详细梳理,既是对该剧在中国传播情况的一次有意义的考察,又可从中探讨1937年...
关键词:话剧 莎士比亚 中国舞台 演出实践 
论国立剧校之演剧类型
《四川戏剧》2015年第3期58-60,64,共4页段绪懿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国立剧专演剧学派研究"(项目编号:12DB09);四川省教育厅课题"余上沅导演观研究"(项目批准号:11SA16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话剧的演出方式主要是剧场演出,随着话剧的逐渐发展,话剧演剧类型也逐渐地呈现出多样化、规范化的发展态势。那么,话剧发展中到底出现过哪些演剧类型?这些演剧类型是怎样进行演出的呢?解答这些问题对话剧演出史的研究极为重要,而问...
关键词:国立剧校 演出方式 演剧类型 
自然主义戏剧《群鸦》在中国的首演、宣传与论争
《民族艺术研究》2014年第3期111-117,共7页段绪懿 
作者主持的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国立剧专演剧学派研究>(项目编号【12DB09】);四川省教育厅课题<余上沅导演观研究>(项目批准号【11SA163】)的阶段性成果;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度校级重点培育项目<国立剧专与中国现代话剧发展>项目资金资助
自然主义戏剧在中国的影响远不及现实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它传入中国的时间也是比较晚的,第一部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演的西方自然主义戏剧剧作是贝克的《群鸦》,此剧的上演既展现出中国话剧舞台表导演、舞美等成熟的一面,也间接地再现...
关键词:自然主义戏剧 群鸦 首演 
四川珙县麻塘坝岩画的审美意蕴
《艺术教育》2014年第2期45-46,共2页段绪懿 黎成田 
四川珙县麻塘坝岩壁画既不同于中国北方岩画的刚健之美,也不同于中国南方岩画的阴柔之美。它既具有北方岩画的美学风格,又兼有南方岩画的审美趣旨。文章从粗犷与阴柔、简约与壮硕、对称与和谐、诙谐与庄重、闲适与英武五个方面对其美学...
关键词:四川珙县麻塘坝 岩壁画 美学意蕴 
论余上沅的戏剧导演艺术理论
《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11期102-105,共4页段绪懿 段杨波 
四川省教育厅课题<余上沅导演观研究>(项目批准号:11SA163)成果
余上沅是中国著名的戏剧教育家、理论家。过去,由于资料的匮乏,对余上沅的导演艺术理论研究未能深入,对其主持国立剧专时的导演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未能涉及。本文根据新的史料认为,余上沅的导演艺术理论是从导演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具有...
关键词:余上沅 导演艺术 
洪深剧作《青龙潭》的首演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83-85,共3页段绪懿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国立剧专演剧学派研究"(项目编号:12DB09)的阶段性成果;宜宾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国立剧校演剧活动研究>(项目编号:2010Q12)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农村题材戏剧,该剧于1932年发表,1936年由国立剧校首演,此后,鲜有再次的演出。本文根据1936年《青龙潭》演出时的各种报道复原了《青龙潭》首演时的部分演出状况、评论等,以期通过这样...
关键词:《青龙潭》 首演 
论余上沅的戏剧表演理论研究被引量:3
《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第5期66-71,共6页段绪懿 
作者主持的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国立剧专演剧学派研究>(项目编号【12DB09】);四川省教育厅课题<余上沅导演观研究>(项目批准号【11SA163】)的阶段性成果;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度校级重点培育项目<国立剧专与中国现代话剧发展>项目资金资助
余上沅是中国著名的戏剧教育家、理论家。本文从戏剧表演定义、表演工具、演员修养、向戏曲表演学习等方面对余上沅戏剧表演理论进行梳理和概括。
关键词:余上沅 戏剧 表演 
古“巴渝舞”之演变与消亡
《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87-89,共3页段绪懿 夏毅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项目"四川古戏‘巴俞戏’研究"(SC08Z07)
古"巴渝舞"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其功能不同,在汉代以前"巴渝舞"具有作战功能;汉后因得汉高祖刘邦的欣赏而进入汉代宫廷,并逐渐表现出歌舞戏的倾向而雅化;到唐之时"巴渝舞"已成为舞曲之一种并渐趋消亡。
关键词:“巴渝舞” 演变 消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