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莲

作品数:17被引量:1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市场经济邓小平诚信建设和谐社会诚信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学术研究》《韶关学院学报》《求索》《自然辩证法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传统伦理在广东高科技发展中的启示意义
《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5-8,共4页洪克强 王宝莲 
2004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4B70102006)
高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现代科技伦理问题,需要人们做出正确的回答和选择。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对于今天高科技的良好发展和解决高科技带来的问题是不可缺少的智慧。广东省在科技伦理的建设中应该吸收传统伦理思想的精华...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 广东高科技 启示 意义 
论“民情日记”制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28-30,共3页王展渊 王宝莲 
“民情日记”制度,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落实到群众的实际生活中,有力地推进了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了领导能力和工作成效,是新形势下密切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形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的...
关键词:民情日记 和谐农村 群众路线 
论诚信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被引量:2
《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59-62,共4页王宝莲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守法经营。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支柱,它是诚信这一道德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的制度化。由于法律并不是万能的,法治的不足决定了诚信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原则。缺乏诚信的经营是不会产生经济效益的,...
关键词:法治经济 信用 诚信 市场经济 经济效益 
和谐社会与诚信建设被引量:2
《求索》2005年第8期90-92,共3页王宝莲 
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是人的个性和谐,以“诚信建设”作为道德突破口,塑造人的个性和谐,是当前构筑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社会的诚信建设关键在于把握好两个维度,即外在制度规范的保障和主体内在诚信价值的建构。
关键词:和谐社会 诚信建设 制度安排 价值建构 
新时期失业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政策机制的建构
《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84-87,共4页王宝莲 王展渊 
2003年度韶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资助项目研究成果(SGSKL200303)
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日益凸出的严重社会问题。在弱势群体构成中,失业群体居首位。失业弱势群体的出现,对社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失业弱势群体。
关键词:弱势群体 失业弱势群体 社会保障 
诚信经营的经济学分析
《齐鲁学刊》2005年第3期158-160,共3页王宝莲 
对诚信经营的经济分析表明,缺乏诚信的经营是不会产生持久的经济效益的;相反,诚信经营能够产生持久的经济效益。其根本原因在于,诚信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法治经济运行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诚信经营 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 法治经济 
儒家伦理在高科技时代的张力与转型被引量: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5期69-72,共4页王宝莲 
2004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2004B70102006)
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伦理陷入困境,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出现危机。中国儒家伦理对解决危机和回应高科技对伦理的挑战具有合理的张力。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把握这种张力,并克服其在高科技时代的局限,推进儒家伦理在高科技时代...
关键词:高科技时代 儒家伦理 张力 转型 
价值理性的觉醒:构筑和谐社会的伦理学基础
《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90-93,共4页王宝莲 
构筑和谐社会和加强诚信建设是当前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但对二者的伦理学基础及其内在联系却思考不足。价值理性的觉醒是构筑和谐社会和诚信建设共同的伦理学基础。和谐社会的构想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未来价值实践活动目标所做的超...
关键词:和谐社会 诚信建设 价值理性 科学理性 
诚信确立:外在规范与内在主体的两个维度被引量:1
《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182-185,共4页王宝莲 
当代中国社会的诚信危机根源于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转变中的制度安排上的缺陷,诚信社会的确立首先要倚仗制度的安排与重建,但作为“游戏规则”的规范重建,只有浸淫着正义原则精神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失信惩治机制时,才能真正提供诚信...
关键词:两个维度 内在主体 “游戏规则” 失信惩治机制 制度性保障 制度安排 方式转变 人的生存 社会结构 诚信危机 中国社会 诚信社会 正义原则 主体特征 诚信道德 价值建构 道德主体 建构方式 传统价值 社会大众 日常生活 市民社会 
从唯物史观看社会主义动力论的继承和突破被引量:2
《求索》2004年第11期142-144,共3页王宝莲 
中共三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动力的论述 ,经历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 ,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 ,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三个阶段。这三种观点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规律 ,表现出唯物史观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新鲜内容 ,它的发...
关键词:社会主义动力论 矛盾动力观 改革动力观 创新动力观 历史与逻辑的一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