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

作品数:15被引量:1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建筑工作坊有机建筑城市建筑师更多>>
发文领域:建筑科学艺术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建筑教育》《建筑》《建筑师》《城市建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伍重与夏隆:有机建筑分野被引量:1
《建筑师》2023年第6期61-69,共9页闫友鹏 王小红 陈薄旭 
自19世纪末,有机建筑区别于欧洲理性主义作为广义现代建筑的分支而发展。1950年代,正统现代建筑被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挑战,而倡导有机建筑的建筑师们躲避了他们的围剿。恰逢其时,两位现代建筑大师汉斯·夏隆(Hans Scharoun)与尤恩·伍重(J...
关键词:有机建筑 尤恩·伍重 汉斯·夏隆 悉尼歌剧院 柏林爱乐音乐厅 
从“民居测绘”到“建筑认知”——央美建筑学专业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中国建筑教育》2023年第1期21-30,共10页王小红 范尔蒴 曹量 岳宏飞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专业社会实践课程依托美院人文艺术沃土,在下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索服务社会的属性,让学生在社会的“第二课堂”展开专业学习和艺术实践。社会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重点将建筑认识实习与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社会实践课 教学改革 建筑认识实习 
空间认知与表现——设计基础课程教改与探索
《中国建筑教育》2021年第2期62-71,共10页王小红 曹量 吴晓敏 吴若虎 范尔蒴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基础部《设计初步2—空间认知与表现》,是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基础能力的重要课程。课题组教师十多年来没有故步自封,在夯实课程核心的基础上,顺应新时代的需求与新技术的出现,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完善课程建设。通过...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 空间认知与表现 教学改革 
相伴相生——鲁道夫·施瓦茨的并行“包豪斯”现代性之路被引量:1
《建筑师》2019年第2期16-23,共8页王小红 李申 
鲁道夫·施瓦茨是著名的德国教堂建筑师。本文通过梳理其自身独特的执业经历,与“包豪斯”学派人物和宗教建筑理论的复杂关联,借助其作品中呈现的对建筑意义的关注,本体的精神性与建筑空间表达的融合,从而发现施瓦茨在建筑创作过程中探...
关键词:鲁道夫·施瓦茨 教堂建筑 包豪斯 现代性 
从建造及材料出发的课题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工作坊教学回顾被引量:2
《城市建筑》2016年第10期51-53,共3页王小红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自2004年以来每年邀请德国不同大学进行一次为期2周的工作坊式的联合课题设计,将德国建筑教育中的特色课程—"建造课题设计"—引入这一面向本科三年级学生的课题设计中。每年从不同的建造方式出发来设定课题,与国...
关键词: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工作坊 德国建筑教育建造和材料 建造意义 
北京百万庄城市混居规划与设计
《缤纷》2015年第6期302-303,共2页栗若昕 王小红 丘志 
如何看待老年混居这个问题? 在中国,老年公寓普遍郊区化,为什么不将它引入都市,与青年混居?我就是想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我们中的一员,无时无刻都会受到关注和重视并且可以触及他们过去的青春回忆。人生轨迹就是从生到死从年轻到...
关键词:设计 规划 城市 北京 老年公寓 人生轨迹 青年人 郊区化 
北京百万庄城市混居规划与设计
《缤纷》2015年第6期304-305,共2页孙东璐 王小红 丘志 
为什么毕业设计做这样一个混居社区? 这个设计混居对象是老年人和青年人。中国自99年起进入老龄化社会,14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近两亿。然而目前,我国的养老设施还相对匮乏,加上人们传统的养老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综合性的社区养老...
关键词:毕业设计 社区养老服务 规划 城市 北京 养老设施 老龄化社会 人口数量 
瑞士建筑师Gion A.Caminada关于新型井干式木建筑的探索和实践被引量:7
《城市建筑》2012年第6期29-31,共3页王小红 
在瑞士建筑师Gion A.Caminada新型井干式木建筑和卒姆托的建筑齐名,不仅仅是他发展了传统井干式建筑,同时也是因为他对建筑本质的理解没有脱离本土文化及生活。他设计的建筑采用当地材料—木材,创造的场所和空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
关键词:Gion A. Caminada 新型井干式木建筑 本土文化 建筑本质 
以建造方式和材料为出发点的教学——德国大学教授与中央美院工作坊教学交流被引量:2
《城市建筑》2011年第5期21-23,共3页王小红 
本文介绍德国大学"建筑设计与建造"方面的教授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两次工作坊式教学交流活动,意在探讨建筑基本问题和建造的意义——地点、类型、建构如何相互影响而导致建筑的形成。
关键词:工作坊建造方式 材料 地点 类型 建构 
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公园与京特·贝尼施的“形势建筑”理念
《建筑》2010年第22期74-75,共2页王小红 
2010年7月,德国有机建筑代表人物京特·贝尼施(Günter Behnisch,1922-2010)的逝世可视作德国老一代建筑师时代即将结束。贝尼施最为著名的项目是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公园,1972年德国慕尼黑夏季奥运会在此成功举办,其中的主体育场...
关键词:体育公园 奥林匹克 有机建筑 慕尼黑 屋顶结构 德国 建筑师 奥运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