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从云

作品数:18被引量:9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大豆夏大豆根瘤菌高产叶面积系数更多>>
发文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农业科学》《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河南科技》《大豆科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鼓粒期大豆种子的发芽力被引量:8
《作物杂志》2000年第5期6-8,共3页常从云 韩天富 
关键词:大豆 鼓粒期 种子发芽力 南繁加代 育种 
未来15年我国大豆生产和科技工作展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年第6期65-68,共4页韩天富 常从云 
本文提出今后15年内我国大豆生产和科研工作的目标,分析大豆科技工作现状,讨论了大豆科研工作的方向和关键领域,并对大豆科技发展政策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大豆生产 科技政策 区域发展政策 中国 科学研究 
夏大豆诱处4号公顷产4500kg生理指标研究被引量:35
《中国农业科学》1996年第6期46-54,共9页张性坦 赵存 柏惠侠 林建兴 朱有光 李诺 郭子彪 常从云 卢增辉 戴蜀珏 张桂英 赵俊杰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通过研究提出了夏大豆诱处4号公顷产4554.23kg的各项生理指标:总干物质积累15579.44kg,经济系数29.2%;叶面积系数在分枝、开花、结荚、鼓粒期分别为0.33、1.62、6.15、5.19;总光合势27...
关键词:干物质积素 叶面积系数 净光合生产率 大豆 
高效根瘤菌接种技术及效益分析
《大豆通报》1995年第3期32-32,共1页赵长军 常从云 戴蜀珏 卢增辉 
高效根瘤菌接种技术及效益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赵长军,常从云戴蜀珏,卢增辉本文就目前根瘤菌接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高效根瘤菌接种技术进行探讨。一、目前根瘤菌接种技术存在的问题1.菌种选择不当大豆与根瘤菌之间存在相互选择...
关键词:大豆 根瘤菌 拌种 效益 
夏大豆产量与蛋白质的相关分析被引量:2
《河南农业科学》1994年第12期2-4,共3页卢增辉 常从云 戴蜀珏 赵长军 郭顶新 
夏大豆产量与蛋白质的相关分析卢增辉,常从云,戴蜀珏,赵长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郭顶新(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种子管理站)大豆是人类攫取植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
关键词:大豆 产量 蛋白质 相关分析 
夏大豆生产潜力及高产规律研究被引量:1
《北京农业科学》1994年第4期6-11,共6页卢增辉 常从云 戴蜀珏 赵长军 赵俊杰 王柏叶 张桂英 许国政 
本研究旨在建立“两高一低”夏大豆亩产250kg栽培技术体系,把大豆生产推向高效益的农业市场经济。通过一系列前期抓壮苗中期保花荚后期促鼓粒的综合措施,协调大豆与环境、“库”与“源”关系,挖掘光温水热资源,1.2万亩示范...
关键词:大豆 高产技术体系 高产规律 
夏大豆亩产262.1kg生理指标研究被引量:13
《大豆科学》1994年第3期185-192,共8页卢增辉 常从云 戴蜀珏 赵长军 赵俊杰 王柏叶 张桂英 许国政 
研究了夏大豆中油-89D亩产262.1kg各项生理指标:叶面积系数,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分别为3.98、5.80、4.91;总光合势18.2万m ̄2·日,平均净光合生产率4.81g/m2·日;氮磷总积累量分别为22...
关键词:大豆 生理指标 叶面积系数 
夏大豆产量与蛋白质相关分析
《北京农业科学》1993年第4期7-10,共4页卢增辉 常从云 戴蜀珏 赵长军 郭顶新 
大豆是人类摄取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大豆的产量常常和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提高产量的代价伴随着蛋白质含量的降低。但是,当人们开始重视蛋白质产量时,二者的矛盾趋于缓和。所以采取适宜的农艺措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尽量减少或...
关键词:大豆 产量 蛋白 相关分析 夏季 
接种根瘤菌菌根菌对大豆氮磷营养的影响被引量:2
《中国油料》1993年第1期47-50,56,共5页常从云 卢增辉 戴蜀珏 赵长军 郭鼎新 
大豆开花以前主要是吸收利用土壤氮和肥料氮,开花后则以共生固氮为主,到成熟期共生固氮占总氮量60%以上。不同大豆品种对接种的根瘤菌株表现为不同的选择适应性。接种根瘤菌可提高大豆生物产量、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接种菌根菌可促...
关键词:大豆 根瘤菌 氮素 磷素 营养 
高产高蛋白大豆与高效固氮根瘤菌和菌根菌最佳联合共生体筛选
《大豆科学》1992年第3期226-233,共8页常从云 卢增辉 戴蜀珏 赵长军 郭鼎新 
大豆——根瘤菌——菌根真菌联合共生对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接种根瘤菌能扩大氮肥来源、接种菌根真菌有助于作物从土壤中吸取更多的磷素,应用这两项生物技术可改善大豆氮磷营养、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是作物走向自身从空中取氮,向土壤...
关键词:大豆 根瘤菌 菌根菌 联合共生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