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南燕

作品数:30被引量:4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浙江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电影产业话剧职业化电影新媒体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江淮论坛》《未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李睿珺作品的现实意义——以《隐入尘烟》为例
《声屏世界》2023年第9期41-43,共3页范可正 阮南燕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网络剧伦理体系重构研究”(22NDJC117YB)的阶段性成果。
李睿珺导演的作品总是以家乡为出发点,通过饱含自然诗意的表现形式展现西部乡村图景,表达对边缘群体的关怀和对现代化的反思,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李睿珺导演的新作《隐入尘烟》延续其以往的创作风格,继续聚焦农村,展现土地的独有一面,...
关键词:李睿珺 《隐入尘烟》 反现代性 乡村 
基于演化博弈的网络舆情涌现逻辑与城市文化形象管理
《文化产业研究》2023年第1期228-242,共15页李燕丽 王文姬 阮南燕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网络剧伦理体系重构研究”(22NDJC117YB);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网络舆情演化博弈与城市文化形象协同管理研究”(2023SJYB0629)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舆情中真假信息交互涌现,混淆视听,扰乱公共空间秩序,损害着城市文化形象。本文基于“经济人”“社会人”双重属性假设及模仿理论,构建网络舆情中引领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借助MATLAB数值模拟仿真,开展策略演化稳定性...
关键词:网络舆情 城市文化形象 演化博弈 经济人 社会人 模仿理论 
宝剑锋从磨砺出:由网络剧反思网络电影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研究》2023年第2期165-177,共13页阮南燕 李燕丽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江苏形成强市场与强政府正向叠加效应的发展模式研究”(14SZB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影视的全球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网络剧和网络电影的作用举足轻重。网络剧在经历了层级式突破发展后,价值导向愈益正向,审美范式愈加成熟,受众圈层逐层突破,媒体融合模式...
关键词:网络电影 网络剧 媒体融合 产业转型 
英雄塑造与红色基因的历史传承——“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话剧英雄形象研究被引量:3
《未来传播》2021年第4期91-96,122,共7页阮南燕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话剧的英雄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达成以革命英雄形象传承红色基因、形塑国家形象、弘扬民族精神的创作目的,英雄的塑造按照层层递进的思维逻辑设计:以革命英雄谱系建构红色基因的承载者群像;以理想化的完美...
关键词:“十七年”话剧 革命英雄 红色基因 历史传承 
诊脉网络电影产业被引量:2
《文化产业研究》2020年第1期239-251,共13页阮南燕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研究”(20AZD065);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5G时代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研究(20ZD05)”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电影自诞生伊始便频繁被诟病,但发展势头强劲.从电影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网络电影是电影产业面对新媒体和互联网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机制调整,也是电影产业面对互联网机遇和挑战的自我转型.本文拟从学理的角度诊脉网络电影,定位其在...
关键词:网络电影 价值导向 电影美学 产业升级 
跨界狂欢:从微电影、网剧到网络大电影被引量:1
《艺术广角》2017年第6期11-16,共6页阮南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媒体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YJA760040)成果
支付宝、微信、百度地图、12306、共享单车,网剧、网综、网络大电影、网络直播……可以说,"手机在手,走遍天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报告(2017年1月)发布的信息,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较2015年增加755...
关键词:网络直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电影 手机上网 狂欢 用户规模 网络视频 支付宝 
冷观网络剧之爆红
《文化产业研究》2016年第3期249-257,共9页阮南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新媒体电影产业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YJA760040);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数字新媒体时代我国电影产业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DCB02YB)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网络剧已经从网络新生事物变成了一种常态。随着'现象级'网络剧的热播,网络剧呈现井喷之势。网络剧的爆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互联网+剧'的制作思维、精准的受众定位和金方位的新媒体营销。未来的网络剧发展,将陷入...
关键词:网络剧 现象级 “互联网+” 新媒体 产业化 
激情与困惑:论老舍“十七年”时期的话剧创作
《文化与传播》2016年第4期11-16,共6页阮南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2JJD750006)成果;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985工程"改革型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研究)(项目编号:NJU985JD04)成果
"十七年"时期,老舍的话剧创作良莠杂陈。除《茶馆》继续保持作者惯有的那种浓厚的文化思辨色彩,《龙须沟》和《神拳》略带文化反思之外,其余的话剧创作基本上呈现出文化批判缺失的状态。知识分子老舍,难以摆脱创作的激情与困惑,始终徘...
关键词:“十七年” 老舍 政治激情 文化思辨 
“互联网+电影”:BAT与电影产业的新媒体激变被引量:2
《文化产业研究》2016年第1期124-133,共10页阮南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新媒体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中期成果(项目编号:13YJA760040);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数字新媒体时代我国电影产业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JDCB02YB)
"互联网+电影",意味着以大数据、粉丝经济、用户思维和平台思维为核心价值的互联网思维,改变着电影生产、营销、发行、放映以及衍生品的运营方式。BAT对电影产业的强力渗入,重构了电影制作、营销、投融资、观影方式以及商业模式,颠覆和...
关键词:互联网+ BAT 电影产业 新媒体 
“人”的回归:论“第四种剧本”
《文化与传播》2016年第1期48-52,共5页阮南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2JJD750006)成果;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985工程"改革型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研究)(项目编号:NJU985JD04)成果
"第四种剧本"是一个特指性概念。"第四种剧本"的独特魅力,不仅仅在于它唤回了人的灵魂,复活了中国话剧舞台上真实而鲜活的人,展现了普通人的人性、人情和日常生活,重回"人的戏剧"的脉流;更在于创作者主体精神的复归和张扬,以"写真实"与...
关键词:“第四种剧本” 主体精神 “人的戏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