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峰

作品数:11被引量:63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多>>
发文主题:膏药煎煮法煎煮方法有效成分含量更多>>
发文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发文期刊:《中成药》《中国地方病防治》《中国中药杂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大黄膏药等制备中温度对大黄成分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1992年第5期288-289,共2页刘雪峰 陈馥馨 
炸药是制备传统膏药过程中的重要步骤。炸药过程中油温可高达240℃左右,药材经高温提取对其有效成分的影响,已有研究报道,其实验结果比较一致的是,在炸药的高温下,已知成分几乎全部被破坏。因此有人对这一传统工艺的科学性提出疑问。
关键词:大黄膏药 炸药 大黄 温度 制备 
膏药工艺质量研究——4.炸料对某些药材成分的影响被引量:6
《中成药》1991年第9期6-7,共2页陈馥馨 杨桦 刘雪峰 张建宝 
实验选取已知成分较为明确的黄连、黄芩、大黄、马钱子、川乌作为膏药的药料,研究在高温炸药后有机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350℃高温下炸药,马钱子的主要生物碱成分仍可检出,200~300℃高温下黄芩中黄芩甙均未检出,但仅黄芩甙元一...
关键词:膏药 炸料 工艺 质量 药材成分 
十种煎煮方法对大黄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2.对鞣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中成药》1991年第1期6-7,共2页李计萍 陈馥馨 王跃生 易红 刘雪峰 
实验研究了10种煎煮方法,以比较其对大黄鞣质提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浸均为30min,煎煮至沸持续时间分别为10min,30min,60min和120min的大黄煎液中鞣质的含量变化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呈增长趋势。同样条件下,用水浸12h与水浸30min比较...
关键词:煎煮 大黄煎液 鞣质 
十种煎煮方法对大黄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1.对大黄蒽醌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9
《中成药》1990年第9期5-7,共3页王跃生 陈馥馨 刘雪峰 易红 
本文研究了十种煎煮法,以比较其对大黄蒽醌提出率的影响,即①水浸30min煎煮至沸,持续30mem;②不浸,煎煮至沸,持续30min;③水浸30min,煎煮至沸,持续10min;④水浸30min,煎煮至沸,持续60min;⑤水浸30min,煎煮至佛,持续120min;⑥沸水直接煎...
关键词:大黄蒽醌 含量 煎煮法 
抗氟膏药治疗氟骨症43例临床实验观察被引量:1
《中国地方病防治》1990年第4期216-216,共1页孙金声 莫志亚 卢振明 黄长青 郝春华 张兵 陈馥馨 刘雪峰 杨桦 张健宝 王孝 
氟骨症治疗是国内外学者探索的难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服药物方面,其疗效不够理想,成本较高。我们研制抗氟膏药进行外治,取得了好疗效。病例选择在吉林省通榆县的两个氟病区屯,水氟浓度分别为12mg/L和8mg/L。
关键词:氟骨症 抗氟膏 
大黄十种不同煎煮法的部分药效学比较研究被引量:8
《中成药》1990年第7期2-4,共3页陈馥馨 高晓山 刘林祥 易红 牛惠珍 刘雪峰 
本文报告大黄十种不同制备方法的煎液对小鼠致泻作用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抑制作用比较。分别煎沸10、30、60min,结果表明时间越长,致塘作用愈强,抑菌作用也有类似趋势;但煎沸120min则致溏和抑菌作用反而减弱。抑菌作用以煎沸30min的...
关键词:大黄 药效 煎煮法 
膏药工艺质量的研究——3.膏药原料油质量的研究被引量:2
《中成药》1989年第3期2-4,共3页陈馥馨 杨桦 张建宝 刘雪峰 王孝 
本文选用10种植物油、3种动物油,对所熬制膏药基质质量进行研究,据出膏率、经验鉴定、软化点测定、针入度测定结果综合判断,认为:芝麻油熬膏质量最好;线麻、花生、葵花子等油熬膏质量与之接近;芥子、棉子、菜子等油熬膏不甚理想,可考虑...
关键词:膏药 植物油 芝麻油 工艺 质量 
膏药铅含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被引量:2
《中药通报》1987年第3期29-31,共3页杨桦 王孝 刘雪峰 陈馥馨 
本文将膏药经两种不同方法预处理后,以络合滴定法测定铅含量,利用两法测定同一样品的铅含量差异是否显著,判断膏药质量,较经验鉴别更为准确精密。同时探讨实验条件并进行回收率测定。
关键词:膏药 红斑 铅丹 含铅量测定 络合滴定 质量检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