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渤生

作品数:36被引量:228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水汽通道青藏高原山地更多>>
发文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百科知识》《应用生态学报》《环境保护》《科学中国人》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秦岭瑰宝之宝天曼 宝天曼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之新见
《人与生物圈》2023年第3期6-11,共6页李渤生 
“欲解宝天曼,秘钥藏秦岭”,初见此语,恐怕无人不疑。因为秦岭巍立在陕,宝天曼则透于豫,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以常人所见,秦岭是以太白、终南与华山为代表的陕南山地,但依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而确定的地理上的秦岭(广义的大秦岭)...
关键词:终南 西倾山 陕南山地 宝天曼 秦岭 地貌特征 大别山 
中国国家公园的神圣使命
《人与生物圈》2022年第2期8-9,共2页李渤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近代的自然保护事业起步较晚。直到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设想,我国才开始了国家公园的试建工作。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2...
关键词:国家公园体制 中国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家标准 总体方案 
MAB发起五十周年纪念之三 踏上新征程 “人与生物圈计划”实施五十周年纪念被引量:1
《人与生物圈》2021年第6期70-80,共11页李渤生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在第十六届大会上正式向全球推出的政府间国际科学合作计划。2021年是该计划实施的五十周年,在这短短半个世纪中,该计划各参与方秉承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科学理智地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人与生物圈计划 地球生物圈 多学科合作 人类社会发展 自然资源与环境 历史性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实现可持续发展 
博物馆可以点燃求知激情的火花
《人与生物圈》2019年第1期73-75,共3页李渤生 
记得20世纪50年代初,我刚上小学的一个周日,母亲带我去参观故宫。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刚过端门门洞,就看见故宫东朝房的房门大开,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我十分好奇,硬拽着母亲去一看究竟。当我进入简陋的展室时,只见一尊中国猿人手持...
关键词:自然博物馆 模式标本 
怀念与守望
《人与生物圈》2018年第5期78-79,共2页李渤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理念是:为改善人类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打造一个科学基础。201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在此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不能不深切缅怀在62年前提出建立我国自...
关键词:人与生物圈计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然保护体系 科学基础 科学管理 委员会 环境 
集水山地急需规划设计
《人与生物圈》2018年第5期39-41,共3页李渤生 
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远战略,将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和保护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融为一体。例如,在规划设计的生态安全屏障——集水山地,需要以国家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
关键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设计 规划 山地 集水 生物多样性保护 安全屏障 水源涵养效益 
水 生命之源 文明之源 从钱塘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史说起
《人与生物圈》2018年第3期86-91,共6页李渤生 陈致杭 
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形态,"其东临太平洋,西北延伸至亚洲腹地,西南高升至世界屋脊,而南部则隔南亚诸国近濒临于印度洋"使之成为世界少有的典型季风国家。特别是成为了夏季西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造访...
关键词:水汽总量 钱塘江流域 发展史 生命 文明 西太平洋 地貌形态 地理位置 
黄山一小步 中国一大步
《人与生物圈》2017年第5期6-17,共12页李渤生 
截至目前,我已经三次登上黄山。前两次登黄山,一次是在1987年,我作为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的主任参与策划“黄山绿谷”项目,使我有机会从黄山北坡登上山顶;第二次是在2006年,我作为专家参与编制“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这次我是从...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 黄山 北京植物园 风景名胜区 常绿阔叶林 山谷 
世界唯一 重新认识梵净山的价值
《人与生物圈》2015年第3期6-17,共12页李渤生 龙福云 
每当我展开中国卫星影像图,随着绿、黄、褐三种反差鲜明色彩的涌现,一幅祖国山川的立体图画即刻展现在我眼前.但最近几年,抑或是审美疲劳之故,画面中雪山横亘的青藏高原、沙丘迭垒的塔里木盆地都难以使我再次注目,而位于我国版图腹心宜...
关键词:梵净山 价值 世界 长江三峡 江汉平原 卫星影像图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中国山地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被引量:2
《森林与人类》2015年第2期12-36,36,共25页李渤生 
地球植被有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我们的祖先早在战国时期已在《管子·地员篇》中记叙了我国北方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异:“山之上,命之曰悬泉(海拔2000米~3000N),其木乃橘(落叶松)……山之上,命之曰复覆(海拔2000米~1500米),
关键词:森林植被 山地植被 垂直分布 中国 地带性分布 垂直分异 战国时期 落叶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