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翠

作品数:10被引量:6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湖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主题:暴雨降水预报暴雨气候气候特征特大暴雨更多>>
发文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发文期刊:《气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武汉市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短期强降水面雨量预报与T213产品的天气学释用被引量:2
《气象》2003年第3期27-31,共5页李才媛 宋清翠 金琪 
中国气象局三峡气象保障服务项目资助
通过对长江上游六大流域 1 971~ 2 0 0 0年 50mm以上强降水面雨量 1 0 0个个例进行天气分析 ,归纳总结了各流域 2 4小时预报指标。将预报指标落实到T2 1 3产品对应时次、对应要素的预告场上 ,经计算机自动进行指标判别 ,从而作出六大流...
关键词:强降水面雨量 天气学释用 降水预报 天气分析 历史天气图 
长江上游流域短期强降水面雨量预报系统被引量:16
《气象》2003年第3期34-37,共4页李才媛 王仁乔 王丽 王登炎 金琪 熊秋芬 宋清翠 李德俊 
中国气象局三峡气象保障服务项目资助
介绍了长江上游流域短期强降水面雨量预报系统的结构、运行情况及功能。简单叙述了制作强降水面雨量的各种预报方法。
关键词:长江上游 强降水面雨量 预报方法 卫星云图 数据处理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长江中游夏季两场特大暴雨天气的对比分析
《湖北气象》2001年第1期7-10,共4页宋清翠 张吉 
分析了长江中游夏季持续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大气环流形势及其主要影响系统。通过对“98.7”与“91.7”两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对比分析 ,提出了长江中游夏季特大暴雨的预报思路。
关键词:长江中游地区 特大暴雨 大气环流形势 暴雨预报 
“98.7”鄂东特大暴雨的地面中尺度系统分析被引量:1
《湖北气象》1999年第3期4-6,共3页张吉 宋清翠 
利用1998年7月鄂东特大暴雨过程期间的地面加密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地面中尺度系统对这场特大暴雨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经分析发现:特大暴雨发生在地面高压脊后部、低压槽前的两股偏南气流汇合处;鄂东处于辐合气流中,其地面常有...
关键词:特大暴雨 辐合线 露点锋区 暴雨 中尺度系统 
动力负熵场及其在短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1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293-298,共6页王万里 李才媛 王学雷 宋清翠 
国家气象局九五攻关资助
把纬圈气流虚拟平衡态原理具体应用到短期预报中,因时效短的缘故,决定了虚拟平衡态应在低层大气中寻找,倘若时效达到一定天数(3~5d),则平衡态应在中层大气中定义。按照涡动原理计算出动力负熵值,由动力负熵值构成动力负熵场...
关键词:虚拟纬向平衡 负熵场 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武汉市灾害性暴雨的天气特征及其预报模型被引量:7
《湖北气象》1998年第3期12-14,共3页宋清翠 王丽 李俊 
对1988年以来武汉市所发生的灾害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发现武汉市灾害性暴雨主要集中在梅雨期.从湖北省梅雨期暴雨、大暴雨的形成机制入手,着重分析了武汉市灾害性暴雨的发生特点,并归纳出几种主要天气类型,同时重点分析了1980...
关键词:武汉市 灾害性暴雨 天气模型 降水预报 预报模型 
武汉市暴雨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13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1期104-108,共5页宋清翠 马文彦 
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课题
利用武汉市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气象站1959~1996年5~9月降水资料及武汉城区各雨量站1988~1995年5~9月降水自记资料,统计分析武汉市暴雨、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确定武汉市灾害性暴雨标准,其...
关键词:暴雨 灾害暴雨 气候特征 
武汉市暴雨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3
《湖北气象》1997年第3期11-16,共6页宋清翠 马文彦 
武汉市重点攻关项目资助
利用武汉市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气象站1959~1996年5~9月降水资料及武汉城区各雨量站1988~1995年5~9月降水自记资料,统计分析武汉市暴雨、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确定武汉市灾害性暴雨标准。其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地区暴...
关键词:武汉市 暴雨 灾害暴雨 气候特征 
湖北省梅雨期区域性暴雨过程预报被引量:3
《湖北气象》1996年第4期10-12,共3页宋清翠 黄治勇 
通过普查1980~1993年梅雨期历史天气图,运用天气学原理进行分析研究,给出区域性暴雨的天气概念模型,选定一套适用于梅雨期区域性暴雨的预报判据,经1995年梅雨期试用,其效果较好。
关键词:梅雨期 暴雨过程 降水预报 
“雷打雪”现象发生机制初探被引量:20
《气象》1990年第3期45-48,共4页王仁乔 宋清翠 
本文对湖北省冬半年出现的“雷打雪”天气现象的发生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指出,这种伴随降雪的对流天气是系统性的、大范围的,700hPa暴发性增温、增湿导致其以上气层出现潜在不稳定层结,是冬半年发生对流不稳定天气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对流 天气 不稳定 发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