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春

作品数:19被引量:4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商周先秦中国古代科技甲骨卜辞刻字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殷都学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历史研究》《社科纵横》更多>>
所获基金: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林朱勋大师坭兴陶壶艺评析被引量:1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54-56,共3页黄鸿春 
2014-2015年度广西地方志人才梯队项目(2-7)
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林朱勋先生秉承坭兴陶传统工艺但又不泥古,注重制泥、烧制、壶型、装饰等一整套制壶工序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融自然神韵、艺术美和日用精良为一炉、具有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坭兴陶茶壶风格。
关键词:林朱勋 坭兴陶茶壶 岭南地域风格 
“非遗”视阈下坭兴陶艺的传承与创新
《广西地方志》2015年第6期57-59,共3页黄鸿春 
2014-2015年度广西地方志人才梯队项目;项目编号2-7
帅立志先生、李人帡大师、林朱勋大师等杰出的坭兴陶艺家,注重在工艺、功能、艺术上既传承又创新,提升了坭兴陶的文化艺术境界和社会知名度,将当代坭兴陶艺推向历史的新高度。
关键词:坭兴陶 陶艺家 传承 创新 
“二重证据法”的教学应用——以考证“武王伐纣”之年为例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77-79,共3页黄鸿春 
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古籍研读和考证技能训练研究"(2014JGB165);2012年度广西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中国古典研读与考证方法在历史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桂师院教字[2011]23号)
"二重证据法"是结合文献与出土文字资料探究史实的方法,以此作为考证"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中进行研读古籍和考证方法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研习史学的能力。
关键词:二重证据法 利簋武王伐纣 教学与应用 
考证方法的教学训练——以“吉贝”为例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129-132,共4页黄鸿春 
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古籍研读和考证技能训练研究>(2014JGB165);2012年度广西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中国古典研读与考证方法在历史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桂师院教字[2011]23号)
考证是以推敲证据来获得历史事实的研究方法。历史文献经过考证才能读通、理解和得到史料。以"吉贝"作为考证方法训练的典型案例,既可以训练历史学本科生的基本专业技能,还能证实古代岭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织技术为祖国棉织业发展作出了可...
关键词:考证 吉贝 历史文献 
甲骨卜辞“气”字考述被引量:1
《殷都学刊》2014年第2期6-8,共3页黄鸿春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项目<商周之际"气"观念的历史演变研究>(批准号:13BZS003);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古籍研读和考证技能训练研究>
甲骨文"气"字是一个久悬未解之谜。表示烟气的""字和表达"气物"观念的"绰"字,可能都是"气"字的古体。殷商时人对山川云气的观测和对祭祀中馨香烟气的思量,带有浓郁的神灵信仰观念,表现出鲜明的殷商时代特征。
关键词:甲骨文   
坭兴陶历史文化底蕴新探被引量:4
《广西地方志》2013年第5期41-43,共3页黄鸿春 
坭兴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中,历经岭南各族人民的创造和传承,形成了具有广西地域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古代纵横交错的历史文化网络中考量坭兴陶的嬗变,是弘扬传统文化、树立坭兴陶文化自信而急待论证的重...
关键词:钦州 古陶 坭兴陶 考古 
从“事神”到“敬德”:商周“气物”观的变迁被引量:7
《历史研究》2013年第2期4-13,189,共10页黄鸿春 
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商周气物观念研究"(201204LX213)研究成果
商周"气物"观念与神灵信仰紧密联系。甲骨文"勿"字是"物"字的初文,即后世所谓的"气物"。甲骨卜辞表明,殷人对"气物"进行祈祷和卜问以求得神灵的福佑,神意左右着人的观念。周人讲"天命有德",以"敬德保民"作为施政的指导思想,强调勤勉于人...
关键词: 气物 商周 氛气 
近代科学视野下的晚明气论自然观
《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49-52,共4页黄鸿春 袁名泽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0XZJ007)
晚明科学家以传统气论的气本、气化和气物感应三大观点来阐述宇宙万物的本原、发展和联系,促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在晚明时期达到历史高峰。但晚明气论自然观由于自身植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以及固有的物质观和方法论缺陷,与西方近代科...
关键词:气论自然观 晚明科学 西方近代科学 
先秦文献中的“氣”字考被引量:3
《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4期95-98,共4页黄鸿春 
根据《说文》和先秦文献用例,"氣"的本义是馈客之刍米,是"餼"的本字,指馈赠客人的粮食。到了西汉,"氣"被假借为"山川之气"、"阴阳二气"之"气"。"氣"字的形体和词义变化,其中蕴含着诸多先秦历史文化的信息。
关键词:先秦 氣《说文》 
周初至春秋天命观中的“德”与“道”被引量:2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150-153,156,共5页唐明亮 黄鸿春 
与殷人的迷信相比,周人在认识"天"、追求"天命"的方式上更为理性,通过关注人事来把握天命。周初统治者认为"天命有德",在人事上提倡修"德"。春秋时期的社会剧变,使人们对于"德"与"天命"的关系提出质疑,于是提出了"道"。但是,现实中政治...
关键词:天人关系   天命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