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平

作品数:29被引量:4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主题:民间美术氐羌述论白马藏族文化传承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教师》《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文艺评论》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甘肃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穿越时空的碰撞:《白鹿原》中的民俗事项及其文化内涵
《甘肃高师学报》2023年第3期35-41,共7页刘吉平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研究——以陇南为例”(GS[2020]GHB2457);2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丝绸之路陕甘川毗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其生态保护研究”(17BGL213)。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给予当代读者的,不仅仅是广袤无垠的关中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还有新文化与旧秩序穿越时空的碰撞。祠堂和戏楼里,旧秩序与新文化的冲突、中西文化的冲突正在上演;白鹿神话与梦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传...
关键词:白鹿原 民俗事项 文化内涵 
刘吉平/水彩
《文艺研究》2022年第9期174-174,共1页刘吉平 
汇通南北:丝绸之路陇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述论——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其生态保护研究报告被引量:4
《地方文化研究》2020年第5期20-32,共13页刘吉平 宋涛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氐羌遗韵:陕甘川毗邻区域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4YJA760016),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丝绸之路陕甘川毗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其生态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7BGL213)阶段性成果。
陇南地处陕甘川毗邻区域,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化的交汇之处、南北丝绸之路交接的枢纽地带。绮丽的风景、悠久的历史、多民族合共生的民族民间文化是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最突出的特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陇南境内的氐、羌、汉、藏...
关键词:陇南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发 
氐羌遗韵:白龙江流域民居建筑及其文化传承——兼及藏羌彝文化走廊被引量:3
《地方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53-61,共9页刘吉平 
2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丝绸之路陕甘川毗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其生态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7BGL213);2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氐羌遗韵:陕甘川毗邻区域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4YJA760016)阶段性成果
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白龙江流域,历史上是南下陕西、四川、云南,或者西进青海、西藏必经的中间地带,是民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从青海藏族的庄窠院、碉房,宕昌藏族的木笼房,四川羌族碉楼,直至云南彝族土掌房;从环底半地穴居,到半...
关键词:氐羌 白龙江 民居建筑 文化传承 
基因传承:“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态保护——以陕甘川毗邻区为例被引量:1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1-5,共5页刘吉平 
2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丝绸之路陕甘川毗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其生态保护研究"(17BGL213);2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氐羌遗韵:陕甘川毗邻区域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研究"(14YJA760016)
生态保护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保护,二是文化生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各民族土壤中的活态文化,因而必须从宏观的视觉出发,在文化融通和民族和合共生的大背景中进行生态保护和基因传承;陕甘川毗邻区域是"一带一路"文化...
关键词:一带一路 陕甘川毗邻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态保护 
意识·仪式:民间文学与民间美术的共生互融——以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祀神活动为例被引量: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106-114,共9页刘吉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氐羌遗韵:陕甘川毗邻区域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研究"(14YJA760016)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陇东南区域民间美术的文化历史特征研究"(15YJA760049)阶段性成果;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重点科研项目"西汉水流域秦早期美术文化研究"(2012LSSK01004)阶段性成果
民间艺术家始终相信"万物有灵",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是"万物有灵"的符号体系。民间艺术家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天、地、人、阴阳、五行"进行"矛盾"交融,以"集合万物优点于一身,包罗万象"的文化融合模式塑造形象,观照宇宙苍生,并在"境...
关键词:意识 仪式 民俗文化 展演 民间文学 民间美术 
氐羌遗韵:陇南古民居建筑及其文化传承——以西汉水流域民居建筑为例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9-13,共5页刘吉平 李杰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氐羌遗韵:陕甘川毗邻区域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研究"(14YJA760016);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陇东南区域民间美术的文化历史特征研究"(15YJA760049);2012年陇南师范高等专业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西汉水流域秦早期美术文化研究"(2012LSSK01004)
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个性与独特精神的重要特征。西汉水流域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多元文化相互冲突、交流融合,陇南古民居建筑文化形成了独有特征。西汉水上游的瓦屋民居建筑呈现出秦早期文化传承与繁荣的商业贸易的...
关键词:氐羌 陇南 西汉水 民间建筑 文化传承 
氐羌遗韵:陕甘川毗邻区域祀神美术的文化渊源
《地方文化研究》2015年第5期44-50,共7页刘吉平 
2012年校级重点科研项目"西汉水流域秦早期美术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2LSSK 01004);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氐羌遗韵:陕甘川毗邻区域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4YJA760016)阶段性成果
陕甘川毗邻区域祀神活动中的美术文化,体现出鲜明的氐、羌民族本原文化特色,是氐羌民族传统文明和文化变迁的活化石。首先,祀神活动中的服饰、道具及其面具中的图饰符号,是氐羌族系生息繁衍的祥瑞符和祭天仪式的原始图腾。其次,无论区...
关键词:陕甘川 氐羌 祀神美术 文化渊源 
氐羌遗韵:陕甘川毗邻区域祀神美术的文化渊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9-13,共5页刘吉平 
2012年校级科研项目"西汉水流域秦早期美术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2LSSK 01004);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氐羌遗韵:陕甘川毗邻区域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YJA760016)
陕甘川毗邻区域祀神活动中的美术文化,体现出鲜明的氐、羌民族本原文化特色,是氐羌民族传统文明和文化变迁的活化石。首先,祀神活动中的服饰、道具及其面具中的图饰符号,是氐羌族系生息繁衍的祥瑞符和祭天仪式的原始图腾。其次,无论区...
关键词:陕甘川 氐羌 祀神美术 文化渊源 
氐羌遗韵:八峰崖石窟造像艺术的文化解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73-78,共6页刘吉平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氐羌遗韵:陕甘川毗邻区域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研究"(14YJA760016)阶段性成果
八峰崖石窟历史上反复多次的焚毁和重修,使造像失去了本来面貌和时代特征。论文将临近的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与八峰崖石窟比较,认为八峰崖石窟的建造与"仇池古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现存的造像当中,宋代佛教造像风格鲜明,表现出...
关键词:氐羌 八峰崖 石窟造像 文化解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