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涛

作品数:33被引量:123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文明对话穆斯林伊斯兰教喀喇汗王朝肯定性行动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宗教》《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世界宗教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回儒文明对话十五年回顾
《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132-137,229,共7页华涛 
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哈佛-燕京学社校友学术研讨会上,杜维明先生提出的会议主题是"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当时中国学者对文明对话并没有什么认识,对文明冲突也没有特别的敏感。会上杜先生详细谈到他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既已开...
关键词:文明对话 回儒对话 伊斯兰文化资源 文化自觉 
中文和阿拉伯—波斯文古籍中的“一带一路”被引量:2
《新世纪图书馆》2016年第11期9-14,共6页华涛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古时代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文献中有关中国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1&ZD132)研究成果之一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连接着东方的中国与中国以西的国家和地区。随着伊斯兰文明的兴起,阿拉伯—波斯人,以及在穆斯林政权统治下的各地人民,在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阿拉伯—波斯文古籍和中文古籍对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丝绸之路 中国古籍 阿拉伯—波斯文古籍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思路及其当代意义——关于长征及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发展的研究被引量:15
《民族研究》2016年第5期1-9,共9页华涛 
经过长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对民族政策做出了调整,提出为实现民族平等,让少数民族在自己聚居的地方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主张,并最终发展、定型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对照当时顾颉刚、傅斯年和费孝通、吴文藻提出的两种解决中国民族问...
关键词:民族政策调整 民族身份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 《回回民族问 题》《蒙古民族问题》 
民族史与民族学(人类学)的对话互动及其对西域研究的意义
《西域研究》2015年第4期12-17,共6页华涛 
近年来,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的发展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这个发展对中国历史学,特别是中国民族史学科有什么意义?如何评价?常常成为民族史学者的热门话题。我这里从一位历史学者的角度,谈历史学特别是民族史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的...
关键词:中国民族史 西域研究 人类学 民族学 意义 对话互动 中国历史学 历史学者 
1908年菲律宾群岛地图研究——黄岩岛主权归属研究之一被引量:3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1期17-27,179,共11页王胜 华涛 
华涛;李国强主持的南海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国内新发现的1908年菲律宾地图,对了解美国和西班牙之间关系及黄岩岛的归属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该地图的绘制与20世纪初期美国缺少一幅比例尺适中、集多功能于一体的菲律宾地图密切相关。该地图鸣谢中所到人物与机构为地图的设计提供...
关键词:1908年 菲律宾地图 黄岩岛 巴黎和约线 
菲律宾条约界限的性质刍议——以条约界限的形成、演变与确立为中心被引量:3
《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12期23-35,共13页王胜 华涛 
2014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菲律宾条约界限与黄岩岛主权归属问题研究"(KYLX-0023)的阶段性成果
菲律宾条约界限是现代菲律宾国家领土形成的重要法理与历史依据,划定了菲律宾领土的基本范围。其前身是1898年美西《巴黎和约》提出的"巴黎和约线",后经三次局部变动,最终演变成菲律宾条约界限并固化,而不能再外扩至其他岛礁。条约界限...
关键词:菲律宾 条约界限 巴黎和约线 性质 南沙群岛 
《萨剌姆东使记》译注与研究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2014年第1期118-132,共15页华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古时代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文献中有关中国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1&ZD132)阶段性成果
9世纪中期的阿拉伯文献《萨剌姆东使记》记载黑衣大食的'通事'萨剌姆前往东方的情况,他到达的最东边地点被认为是西域天山东部地区,甚至河西走廊玉门关。本文提供一份中文译文,并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做初步的注释和研究。
关键词:《萨刺姆东使记》 阿拉伯文东方游记 雅朱者—马朱者 歌革—玛各 亚历山大边墙 高昌回鹘 
马注早期思想的儒学特征被引量:1
《回族研究》2012年第4期114-117,共4页许淑杰 华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70106)
在明清四大汉文伊斯兰译著家当中,马注的伊斯兰思想是独具特色的,"华化"的家庭环境以及早期教育造就了马注早期思想的"儒化"特色,因而青年时代的马注所呈现的基本就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思想风貌。
关键词:马注 伊斯兰 儒学 
民国时期的“回族界说”与中国共产党《回回民族问题》的理论意义。被引量:12
《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12-24,108,共13页华涛 翟桂叶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讲汉语的回回在晚明已经形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祖先认同的独特的族类群体(民族),但是到晚清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出现回回学者关于"回族界说"的争议,而且大多数回回精英都不主张回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也不赞成使用"回族...
关键词:回族界说 “争教不争国” 民族定义 民族平等 《回回民族问题》 
1930年代初北京穆斯林与基督教传教士关于伊斯兰教和平本质的争论被引量:4
《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5期35-47,共13页华涛 
1920年代后期和1930年代初期,中国回族穆斯林学者在多种出版物中提出伊斯兰教和平本质的言说,受到基督教传教士、著名中国伊斯兰教研究者梅益盛(Isaac Mason)的批评,双方发生争辩。本文分析当时回族所处的中国社会环境,指出这场回耶冲...
关键词:和平宗教 回耶对话 梅益盛 《正道》杂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